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28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61.
采用湿式填料塔技术治理污水厂增钙干化污泥过程中产生的大气二次污染。在取得技术适用性、风机位置、喷头孔径、水箱尺寸等工程经验后,对该技术进行评价和展望:首先在未来应利用烟气余热,设置换热器,提高能源循环使用效率,其次处理高浓度的恶臭气体,需要对现有工艺进行评估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2.
采用梅花状聚乙烯醇复合载体对芽孢杆菌(Bacillus sp.)进行固定化包埋,研究固定化细菌在不同接种量、不同的油浓度下对油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菌的最宜接种量为5%,当油初始浓度为10-150 mg·l-1时,固定化细菌对油的降解趋势是一致的.在相同的时间内,固定化细菌对油的降解率和CODCr去除率高于游离菌,120h时,固定化细菌对油的降解率可达72.19%,对CODCr的去除率达到70.23%;而游离细菌对油的降解率仅为41.56%,对CODCr的去除率仅为39.56%.  相似文献   
16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絮凝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旭  徐恒  邓宇  袁媛  张辉  胡国全 《化工环保》2005,25(2):152-155
从废水处理厂和土壤中分离产絮凝剂的菌株,其中一株产絮凝剂的细菌W7—1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达94%,初步鉴定该菌为Klebiella sp.,W7—1对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要求简单,产絮凝剂的最佳碳源和氮源为蔗糖和牛肉膏,pH在5~10的范围内都适应絮凝剂的产生,但pH为8.0时絮凝活性最高。絮凝剂的添加量为10mL/L、絮凝体系pH为7~10时絮凝活性好,提纯后的絮凝剂产量高于其它絮凝剂近10倍,分析表明,絮凝剂成分为多糖,且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加热至100℃、30min后絮凝活性不变。  相似文献   
164.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它必将带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进入第4个阶段--交叉、全面评价阶段.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出发,分析了二者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应当把"资源合理利用"作为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之后环境影响评价的又一个刚性目标;建议制定循环经济红线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同时指出,要抓住"产业链"的建设拓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范围,注重跨行业、跨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考虑"产业链"的可行性、柔性和风险性,调整公众参与的对象,重视"产业链"中企业和公司法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对地表水油类污染物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表水中油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油污染地表水的特殊性,常规修复技术难以发挥高效作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一门新兴生物技术,与传统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相比具有生物密度高、耐毒性等优点。鉴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对当前地表水油污染具有大面积、低浓度的特点,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修复具有特殊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6.
混凝法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硫酸铝、PAC、氯化铁和明矾四种混凝剂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除磷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混凝剂硫酸铝、PAC、氯化铁和明矾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40mg/L、30mg/L、50mg/L和70mg/L,最佳pH范围分别为6.92~8.08、5.92~10.07、6.92~10.07和6.92~8.08,在此最佳条件下,出水中总磷浓度分别为0.18 mg/L、0.03 mg/L、0.17 mg/L和0.19 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0.85%、96.81%、81.73%和79.73%。处理后出水总磷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总磷浓度≤0.2mg/L)。  相似文献   
167.
利用2级厌氧处理实验,为中小型养鸡场的鸡粪处理提供了一种处理工艺和新的一体化装置,特别研究了鸡粪卫生无害化处理方法.实验在HRT为3.01 d,有机负荷7.85kg COD/m3·d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了75.77%,COD产气率0.381 m3/kg COD·d,出水卫生指标符合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8.
为解决频繁采动导致巷道围岩支护效果差问题,提出了"锚杆锚索+浅深注浆"巷道围岩联合强化支护技术。该技术施工工艺包括清理表面浮矸、喷射混凝土封闭、注浆、刷巷、锚网支护及喷射混凝土,注浆设计方案包括浅孔注浆、深孔注浆及注浆封孔方案。通过力学分析和井下工程试验对围岩强化支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锚杆锚索+浅深注浆"联合强化支护技术,能固结围岩内的破碎煤岩体,降低巷道围岩内岩石破碎程度,提高固结性,有效的锚固锚杆锚索;巷道顶板离层量5天内变化量较小,而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9.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磷(Po)含量,细菌、真菌、有机磷转化相关微生物(phoD微生物)丰度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点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和NK处理相比,M处理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提高52.3%和47.8%,NPKM处理有机磷含量显著提高34.7%和30.6%。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CK和NK处理的34.2和31.0倍,NPKM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为CK和NK处理的25.3和23.0倍。与CK处理比较,M和NPKM处理土壤活性Po、中度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显著增加。M和NPKM处理土壤细菌、真菌、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均显著高于CK、NK和NPK处理。土壤活性Po、中度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与phoD微生物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与AL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不同组分有机磷受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均为高稳性Po、活性Po、中稳性Po和中度活性Po。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磷及不同组分有机磷含量,提高了细菌、真菌、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  相似文献   
170.
旋流除砂系统排砂管路改造与优化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甲华  张辉  叶勇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281-1284
针对南方某污水处理厂旋流除砂系统由于设计及设备选型不合理,造成排砂管路反复堵塞,使系统长期处于"瘫痪"状态,通过水力学分析结合实际运行工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对系统除砂性能进行测试,依据测试结果提出沉砂池优化运行方案。结果表明,旋流除砂系统排砂管路高度应满足气提扬程要求,经改造后,系统未发生堵塞现象,优化运行后的系统出砂量由平均240 kg/d增加到300 kg/d,且出砂中粒径小于0.3 mm砂粒所占比例由40%提高至78%,砂粒表面的附着有机物含量由前期的10%下降到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