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3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0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23篇 |
综合类 | 244篇 |
基础理论 | 28篇 |
污染及防治 | 62篇 |
评价与监测 | 14篇 |
社会与环境 | 13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362.
为了获得兼具磁分离和优良吸附性能的环境友好型吸附材料,以杉木(FW)为原材料制备生物质炭(FWBC),分别用沉淀法、浸渍法制得磁性生物质炭FWFe(2)、FWFe(3)。通过元素分析、磁性分析、SEM-EDS、XRD、FTIR等手段表征生物质炭吸附前后特性。研究了FWFe(2)、FWFe(3)对水中Pb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2种磁化方法吸附Pb2+的机理。结果表明:磁化后的生物质炭含有Fe3O4颗粒。FWFe(2)和FWFe(3)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35.59,27.76 emu/g,具有良好的磁分离能力。FWFe(2)、FWFe(3)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WFe(2)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FWFe(3)和FWBC,平衡吸附量达到817.64 mg/g,是FWBC的12倍。采用沉淀法磁化的生物质炭可有效提高对水体Pb2+的吸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和金属(氢)碳酸盐共沉淀、物理吸附、与表面官能团的络合反应。研究结果有利于推进农林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及磁性生物质炭在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63.
以4株小同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等因素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以及菌株的自身特性均会对所培养菌种的表面疏水性产生影响;而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的粘附率密切相关.当接触时间较短时(<14 h),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系统中菌种粘附量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某一临界值,当菌种的疏水率低于该值时,菌种粘附量相近,当菌种的疏水率高于该值时,粘附量明显增高,菌种可以迅速粘附到活性污泥中;而当接触时间足够长时(≥38 h),接触时间则成为系统中菌种粘附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预接触,外投高效菌被系统完全吸附后,营养物质的投加或供氧方式的改变均不会引起被吸附菌种的再释放. 相似文献
364.
本文重点从遇险人员的特点、人员救助的途径、人员救助的方法三个方面,就如何在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扑救的战斗过程中,有效展开对遇险人员的救助行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了初步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65.
不同原料的生物质炭DOM含量和组分存在差异,选取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大豆秸秆(SS)、油菜秸秆(YS)、花生壳(PH)、松木屑(PW)和竹粉(BS)7种生物质原料在450 ℃下制备的生物质炭,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荧光光谱(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对生物质炭中DOM的光谱特征和荧光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木本类生物质炭的DOM含量较秸秆类生物质炭低,分子量较高.从生物质炭DOM中鉴定分离可见区类富里酸组分(C1)、较短波长类腐殖酸组分(C2)、较长波长类腐殖酸组分(C3)和类蛋白质组分(C4)等4种组分.不同原料生物质炭DOM各组分的最大荧光强度(Fmax)值表现为C1 > C2 > C3 、C4,秸秆类炭DOM各组分的Fmax值显著高于木本类.生物质炭DOM中以C1组分占主导地位,占比达48.87% ~ 79.97%.C2、C3组分在YSB、SSB-DOM中占比最高,分别达32.71%和23.25% ,仅在YSB和PHB-DOM中发现少量C4组分.木本类原料的有机和无机矿物含量远低于秸秆类,原料中纤维素含量与生物质炭DOM总量及其C3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Ca含量与生物质炭的DOM含量及其Fmax值和C3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生物质原料的组成对生物质炭DOM组成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全面评估不同原料生物质炭DOM的环境效应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6.
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的系统研究,查明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在两支流交汇之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呈上升趋势,矿业活动是水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两支流交汇之后元素含量有较明显升高,显示两河汇流叠加对沱江下游水系沉积物有较大的影响;与前人研究相比,各元素含量有较明显的增加;沱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大多属于轻微生态风险,Cd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严重;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1)表明河流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其受危害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沱江>石亭江>绵远河。 相似文献
367.
一株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受有机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出1株高效多氯联苯降解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 DNA测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用其对PCB77进行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以PCB77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培养温度为30℃、p H值7.5、PCB77浓度1.0 mg·L-1、接菌量2 m L(OD600=1.0)、摇床转速150 r·min-1的培养条件下,7 d后PCB77的降解率为49.6%;菌株在外加相同浓度联苯和邻苯二甲酸时,降解效率分别提高到58.5%和53.8%,而加入苯甲酸时,降解率为40.8%;外加重金属Cr6+和Pb2+对菌株降解PCB77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重金属浓度较低时抑制作用不显著,而浓度较高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Cr6+对菌株降解能力的抑制强于Pb2+. 相似文献
368.
从以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T7中提取到一个降解质粒,为研究该质粒的降解功能,将其转化到E.coli JM109中,转化子获得了降解1,2,4-三氯苯的能力.采用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到转化子E.coli JM109(含质粒pT7)降解1,2,4-三氯苯过程中的部分中间产物分别为2,3,5-三氯-2,4-己二烯二酸、2,5-二氯-2,4-二烯-1,4-内酯-己酸、2,5-二氯-4-氧代-2-烯己二酸;在转化子中分别检测了三氯苯双加氧酶、脱氢酶、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369.
以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从天津化工厂氯苯生产车间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1,2,4-三氯苯的降解菌THSL-1.通过形态观察和16SrDNA序列测定,该菌株被初步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经质粒检测,在菌株THSL-1中发现1条质粒条带,将所获得质粒转化到E.coli.JM109中,转化子能以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生长,且对1,2,4-三氯苯有降解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该质粒携带降解1,2,4-三氯苯的基因.选用HindIII、BamHI、XholI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质粒pTHSL-1进行单酶切、双酶切,最终确定质粒平均大小为40.2kb. 相似文献
370.
以市政污泥为前驱体,采用硼酸掺杂改性共热解法,制备了污泥生物炭(BC600)和B掺杂污泥生物炭(BBC600),采用SEM、BET、FTIR、Zeta电位和静态接触角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BC600和BBC600对水中1,2-二氯乙烷(1,2-DCA)的吸附行为、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构表征结果表明,B掺杂改性后,生物炭中B元素含量、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提高了76%、48%和30%;B掺杂改性对生物炭表面电荷及亲疏水性影响不大,BC600和BBC600表面均带有负电荷,接触角均<90°,两者均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BBC600对1,2-DCA的吸附性能优于BC600,缘于BBC600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强度更高的含氧官能团;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描述BC600吸附1,2-DCA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拟合BBC600吸附1,2-DCA过程,颗粒内扩散不是影响吸附速率的唯一限速步骤;碱性条件下生物炭材料更加分散和稳定,且其含氧官能团去质子化,供电子能力增强,有利于对1,2-DCA的吸附;腐殖酸(HA)对BC600吸附1,2-DCA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