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4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基于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海洋环境污染物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实验浓度范围内,3种微藻生物量都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诺氟沙星对3种微藻毒性效应差别较大,对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最低,EC20(concentration for 20% of maximal effect)和EC05(concentration for 5% of maximal effect)分别为25.36 mg/L和1.76 mg/L;对盐生杜氏藻的毒性效应较低,EC20和EC05分别为10.54 mg/L和1.25 mg/L;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最高,EC20和EC05分别为5.33 mg/L和0.01 mg/L;诺氟沙星对三种海洋微藻的抑制率增幅均随浓度增加趋缓。另外,在1 mg/L的浓度下,新月菱形藻的Bf值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毒性兴奋效应有关;小球藻的指数增长期随着诺氟沙星浓度的增大有着明显缩短的趋势。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得到诺氟沙星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预测非效应浓度(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PNEC)为0.096 mg/L。  相似文献   
432.
不同深度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比较   总被引:47,自引:9,他引:38  
采用了2种填充深度(60cm和40cm)的人工复合生态床对滇池地区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0cm/d高水力负荷的条件下,对COD、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深度为60cm的床体分别为66.4%、57.7%、78.7%和63.2%,40cm深的床体分别为63.8%、59.1%、82.1%和61.3%.深度为60cm床体对COD和总磷的去除率高于深度为40cm的床体,但后者对氮的去除效果略优于前者.对氮、磷去除途径的分析表明: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填料对磷的吸附沉淀作用是人工复合生态床去除氮、磷的主要途径;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分别占投加总量的10%和9%以上,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33.
因产业结构调整和矿产资源枯竭,中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矿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及时对其进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可以快速地变废为宝,赋予废弃土地新的生态、休闲、地域文化延续以及经济价值。海口市矿坑群改造项目基于矿区典型景观、热带自然环境等地域特征,从地形条件及竖向设计、汇储水条件与水景设计、植被的恢复与利用、场地弃置矿石的再利用和建成后的污染防治等五个方面对矿坑分别进行了景观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1)依据矿区生态系统特征、地理位置及自然恢复情况,将其分为自然恢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生态修复与适度开发三大类;(2)适度开发矿坑及周围被污染的非法养殖场地,建设城市郊野公园、康养社区和市民运动中心,为区域带来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3)利用矿区地形高差将地势较低且地下水位较高处设计为水景,依据植被现状将其修复为山丘台地草坡、湿地景观区、热带草本植物种植带、林地保留及培育区、热带蔬果种植园和休闲景观绿地,弃置矿石材料进行资源化利用作为铺装、景观山丘堆放材料等,营造具有热带矿坑特征的可持续景观;(4)加强对矿坑开发后的生活垃圾、污水和餐饮油烟等污染物防治,建立专业化垃圾处理模式,利用生态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提升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研究旨在促进修复后的矿坑场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其他地区的废弃矿坑改造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4.
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硝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51,自引:8,他引:43  
研究了潜流式人工湿地内部不同填料层和沿水流方向硝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硝化能力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底部填料层,即炉渣层的氨氧化速率常数和亚硝酸氧化速率常数分别为1.99~6.89mg·(h·kg)-1和1.44~5.22mg(h·kg)-1,而床体上部土壤层的氨氧化速率常数和亚硝酸氧化速率常数分别为0.53~0.89mg·(h·kg)-1和0.96~1.39mg·(h·kg)-1.因此炉渣层的硝化能力要明显高于土壤层,底部炉渣层在硝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5.
气升式内循环蜂窝陶瓷反应器降解2,4-二氯酚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以2,4-二氯酚(2,4-DCP)长期驯化的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以2,4-DCP为唯一碳源的菌种,将这种菌固定在气升式内循环蜂窝陶瓷反应器内,研究了此反应器在半连续流运行时,对2,4-DCP单基质及其与苯酚共基质时对污染物的降解情况及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2,4-DCP单基质时,反应器对氯酚的去除效果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加快;2,4-DCP与苯酚共基质时,苯酚的降解速率随着半连续流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加快,而氯酚的降解速率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还研究了此反应器在连续流运行时对2,4-DCP的降解,水  相似文献   
43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综述了90年代以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包括:酚类(苯酚、氯代酚、甲酚、硝基酚等),芳香烃类(单环芳烃、多环芳烃、杂环芳烃)及其他化合物(酰胺类、氰、农药、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并对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37.
近年来,土壤环境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全球性挑战。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耐药性在土壤中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指示物质,寻找合适的策略以降低其在土壤中的丰度及传播风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生命-生态一体化健康的主攻方向。ARGs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包括粪肥施用和废水灌溉。针对不同来源,利用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等阻控技术可从源头有效阻止ARGs进入土壤。当ARGs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后,则仍需前瞻性研究和使用噬菌体、生物炭等ARGs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并深入开发植物间作等调控技术以构建免疫型土壤微生态环境。该文从阻控、修复和调控3个技术层面对ARGs去除效果和技术优劣势进行归纳,以期为土壤ARGs消减的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8.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对于我国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长江上游水文的周期和突变规律,可以提前预防旱涝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长江上游清溪场水文站的水位资料进行插补延长,然后用小波分析方法和Mann-Kendall方法对三峡大坝蓄水前的1890~2002年旱季1~3月份和雨季6~8月份的水位序列的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1)旱季水位在1890~ 1940年偏高,1940~2002年偏低;雨季水位在1965年以后持续偏低.(2)清溪场水文站旱季的水位存在5~8年的年际变化主周期,其中1900~1950年间5~8年的周期变化是显著的;清溪场水文站雨季水位的主周期为35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1940~1960年存在8年左右的年际变化显著周期.(3)旱季水位在1933年发生突变,1933年以后水位由高向低转变,1940年以后水位持续偏低;雨季水位在1957年以后水位由高变低,1965年水位下降趋势加大,到1993年雨季水位显著降低,1997年以后雨季水位有升高的趋势.(4)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与清溪场水位变化趋势相一致,明清小冰期东亚夏季风偏弱长江上游气候偏湿润水位整体较高,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全球气候相对变暖而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雨带偏北,长江上游气候转而偏干水位整体偏低.  相似文献   
439.
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压生化法与其他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耐冲击能力强、投资低、操作参数仪表控制、剩余污泥量少等优点。探讨了在加压曝气条件下处理印染废水的生化反应机理.测定其动力学参数.建立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生物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印染废水的加压生化处理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与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440.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强化纳米零价铁(nZVI)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1,2-DCA).通过分析1,2-DCA比降解率(Sq)、矿化度、1,2-DCA降解动力学及游离Fe2+和 Fe3+质量浓度变化规律,阐明了 EDTA强化效果及作用机制;考察了 EDTA投加量、pH、阴阳离子对ED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