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该文利用韩国天气图、中国气象局气象要素、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及NAQPMS模式模拟资料对2021年3月8-17日的一次先PM2.5污染后沙尘传输作用的污染过程对空气质量影响、形成原因及数值模型预报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造成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10 d超标,污染过程主要经历2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以PM2.5为首污阶段(8-14日):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叠加区域传输影响,导致北京市持续68 h空气重污染,PM2.5峰值浓度达到264μg/m3;第二阶段为沙尘影响阶段,前期受上游强沙尘影响而形成的PM10峰值浓度超过7 000μg/m3的严重污染过程,后期在西南风作用下受沙尘回流影响。此次污染过程的成因PM2.5污染时段为静稳、高湿度、偏南风的不利大气扩散条件影响,数值模式结果表明区域传输达到69%;沙尘污染时段随着蒙古气旋的发展引起冷空气南下造成华北地区、华中、华东等...  相似文献   
32.
对2006~2015年北京市定陵、官园、琉璃河和前门这4个站点的O3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浓度水平、变化趋势、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和前体物、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定陵站十年平均浓度水平最高(65.2 μg·m-3),其次为琉璃河(53.4 μg·m-3)、官园(49.6 μg·m-3)和前门(40.4 μg·m-3).定陵O3浓度呈下降趋势[0.5 μg·(m3·a)-1],而官园[0.9 μg·(m3·a)-1]、琉璃河[0.3 μg·(m3·a)-1]和前门[0.3 μg·(m3·a)-1]均呈上升趋势.从月变化来看,各站点O3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6~8月,出现频次最高的为7月(17次),平均月均浓度为99.8 μg·m-3;最低值均出现在11、12月和1、2月,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月(14次),平均月均浓度为16.6 μg·m-3.从日变化来看,近年来O3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近3年峰值均在15:00~16:00出现,提前了1~2 h.2015年定陵站O3重污染天数达到11 d,比2013年增加了10 d,表明近年来夏季北京下风向山区的O3重污染状况愈发严重.与前体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定陵站O3浓度与NO2浓度呈正相关,其余站点两者浓度均呈负相关,暗示定陵站O3生成的前体物控制区可能为NO2控制区,而其他站点为VOCs控制区.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O3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和气压呈负相关关系,温度对O3浓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气压和湿度.当日最高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介于30%至70%之间时,北京市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超过200 μg·m-3的概率较高,空气质量级别会达到轻度至中度污染的级别.  相似文献   
33.
2013年北京市不同方位PM2.5背景浓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13年北京市6个站点PM_(2.5)浓度及5个站点气象监测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物理识别、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2013年北京市不同方位PM_(2.5)的背景值.结果表明,2013年北京市西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这6个方向边界点位的背景浓度在40.3~85.3μg·m-3之间,按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密云水库、八达岭、东高村、榆垡、永乐店和琉璃河;2013年北京市PM_(2.5)北风时段背景值最低,西风时段次之,南风、东风时段明显偏高,不同风向下背景浓度的平均值分别在6.5~27.9、22.4~73.4、67.2~91.7、40.7~116.1μg·m-3之间,表现出北京东、南方向PM_(2.5)背景浓度较高分布特点;模拟的2013年北京市PM_(2.5)背景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周边区域对北京市PM_(2.5)背景浓度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4.
2015年12月北京市空气重污染过程分析及污染源排放变化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2015年12月,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连续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在此期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两次发布红色预警.为厘清该月重污染的发生过程、生消变化,测算了应急措施下的污染源排放变化情况,并采用数值模拟和地面观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重污染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对应急措施的环境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虽然2015年12月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排放强度仍然较大,是重污染过程的内因;气象扩散条件不利是重要的外因,地面风速弱,大气稳定度高,相对湿度高,边界层高度降低,源排放及气象因素共同导致了此轮重污染过程.2红色预警应急措施可实现污染物日排放强度减少36%左右,PM2.5浓度下降11%~21%,预警的应急措施不能扭转重污染的态势,但对于缓解PM2.5污染加重趋势有明显的效果.3在重污染天气下,污染物仍在大气中累积,应急措施最明显的效果发生在实施后的48~72 h后,因此建议在PM2.5浓度快速上升前36~48 h实施减排措施,从而对空气质量预报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5.
2004~2015年北京市清洁点臭氧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4~2015年北京市自动监测网络O3浓度数据,综合探讨了北京市清洁点定陵站O3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定陵站2004~2015年O31h浓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年均浓度增长率为4.40 μg·m-3,定陵站O38h浓度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年均浓度增长率为-1.0 μg·m-3,5~9月O38h平均浓度增长率为-1.5 μg·m-3. 近3年来定陵站O38h重度污染天数增加明显,O3污染形势严峻. 定陵站每年6月左右O3浓度达到一年中的峰值,日变化上15:00~18:00左右出现小时浓度峰值且O3日峰值浓度是中心城区的1.01~1.56倍;不同年份5~9月定陵站O3日峰值浓度与城区站明显存在1 h滞后的现象,定陵站峰值浓度与城区峰值浓度之差近年来明显缩小,这可能一方面与O3区域污染输送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北京市城镇化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36.
2016年北京市春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激光雷达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激光雷达大气颗粒物消光系数实时数据以及PM2.5和PM10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对北京市2016年春节期间(2月7~13日)大气污染进行系统分析.除夕夜间受燃放烟花爆竹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攀升,市中心的官园站PM2.5浓度最大值达到639.3 μg·m-3,9 h内增长了近30倍,城郊的琉璃河站及定陵站颗粒物最大小时浓度均超过1000 μg·m-3,显著高于市中心的官园站.初三至初五存在持续的颗粒物高浓度污染且城郊的颗粒物浓度均高于市中心.激光雷达的监测结果表明,除夕燃放时段内3个站点105 m处的消光系数显著高于405 m,呈现出明显的鞭炮燃放排放污染特征.3个站点的垂直消光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气清洁时1.0 km下定陵、车公庄及琉璃河的背景极值分别为0.09、0.20和0.19 km-1,2月8日00:00的消光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23、1.36和1.19 km-1,为同时刻同高度背景值的2.6倍、6.8倍和6.0倍,燃放烟花爆竹使得颗粒物的消光系数短时间内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37.
北京市交通环境春季大气氨污染水平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当前,机动车作为大气PM_(2.5)的重要污染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机动车运行中产生的氨气能与大气中的酸性气体相结合,形成二次污染物,也是PM_(2.5)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为监测北京市交通环境中大气氨的排放情况,探索交通环境氨浓度与机动车运行情况以及大气环境等因素间的关系,本实验在通过对学院路(北航东门天桥下)和城市环境点(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楼顶)采用DOAS仪器对大气中氨的浓度进行持续2个月的观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到学院路空气中氨的总体浓度水平(日平均浓度24.39μg·m-3)高于城市环境点(日平均浓度17.80μg·m-3).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NH3与PM_(2.5)、NO、CO、NO2相关性较高,与PM10、SO_2相关性较弱.而对氨和交通流量和流速的分析得到,NH3浓度与车流量和车速关系密切,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大气中NH3的浓度也在不断增加.车速越高,NH3的浓度越低.  相似文献   
38.
2015年1月下旬北京市大气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地面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2015年1月下旬北京市两次PM2.5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第1次过程中PM2.5浓度经过3个抬升阶段达到峰值,过程前期区域传输的作用明显,随后区域传输和本地污染积累、化学反应共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3个浓度抬升阶段中均出现过PM2.5浓度“跃升式”增长,且污染水平越重,浓度跃升的幅度越大。第2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静风、高湿度下的PM2.5持续性增长过程,主要是本地污染物积累和发生化学反应二次生成导致的。大气氧化性分析和SOR、NOR分析均验证了对两次污染过程特征和成因的推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1次污染过程中区域传输对不同站点PM2.5的贡献率在15.2%~68.7%之间;第2次过程区域传输的贡献率在12.8%~46.3%之间。  相似文献   
39.
冬季北京城区大气重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城区大气重污染特征,对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北京市6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的PM2.5浓度水平、化学组成以及大气氧化性和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日PM2.5平均质量浓度达到265.0μg/m3,是非重污染日的3.5倍。 PM2.5组分中NO3-,SO42-,NH4+和有机碳(OC)在重污染日的平均浓度分别是非重污染日的6.8,3.4,2.7和2.6倍。前3次过程中SO42-浓度最高,后3次过程中SO42-浓度与NO3-浓度接近。从气象要素来看,重污染期间的基本特征为地面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地面气压降低和风速减小。重污染日的能见度显著降低,平均能见度仅为非重污染日的34.4%。重污染日的大气氧化性明显增强,大气氧化剂OX平均浓度是非重污染日的1.5倍,(OC)/(EC)平均比值是非重污染日的1.6倍。  相似文献   
40.
2013年北京市NO_2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2013年北京市35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的NO2数据进行分析,探讨NO2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PM2.5和大气氧化性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NO2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66.6、58.3、54.7μg·m-3和45.8μg·m-3;NO2浓度由高到低的监测站依次为交通站、城区站、郊区站和区域站,年均浓度分别为78.6、57.9、48.5μg·m-3和40.3μg·m-3.NO2月均浓度呈波浪型分布,在1月份、3月份、5月份和10月份各出现一个峰值.整体来看,区域站NO2日变化曲线呈现单峰型分布,其他站点为双峰型分布.2013年NO2浓度呈现"反周末效应",即周末大部分时段NO2浓度高于工作日.分地区来看,年均NO2浓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是城六区、西南部、东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各站点NO2浓度与PM2.5和OX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表明NO2可以通过增加前体物浓度和增强大气氧化性两方面造成PM2.5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