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15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沙永兴岛黑碳浓度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5月6—9日利用黑碳仪获得了西沙永兴岛小时黑碳浓度数据。结果显示,西沙永兴岛黑碳小时浓度值变化范围为0.1~2.9 μg/m3,平均浓度为0.6 μg/m3,80.5%的小时浓度数据集中在0.2~0.7 μg/m3;黑碳浓度与风速、降水密切相关,风速大于2.5 m/s有利于黑碳扩散,降水对黑碳冲刷作用明显;黑碳浓度与背景区域的瓦里关黑碳浓度相近,高于背景区域的南极中山站,明显低于国内的多个城市及郊区的黑碳浓度。  相似文献   
22.
2005—2010年沙尘天气影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2005年建成较完整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网后的监测数据,分析2005—2010年期间,影响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沙尘天气过程次数范围在每年5~14次之间,平均每年10次左右,总计59次。在此期间,影响1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沙尘天气过程累计的影响时间总计130 d,平均在每年22 d左右。影响环保重点城市的沙尘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3—5月,在部分年份的1—2月、6月和11—12月也有出现。受沙尘天气影响,113个重点城市总共的超标天次平均每年在332 d次左右,每年范围在147~546 d次之间。其中,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重污染天次平均每年在40 d次左右,每年范围在14~78 d次之间。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超标天和重污染天主要出现在3~5月。近年来沙尘天气对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影响程度很大。每年沙尘天气过程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时间不短,尤其在春季对我国东中部地区城市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近年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还影响到了我国东南包括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地区。  相似文献   
23.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雾霾天气的大范围、长时间发生,全国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的建立迫在眉睫。集合数值预报模式成为当今预报预警模式发展的主流。介绍了现代化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框架,该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并覆盖城市-区域-背景地区,预报项目要尽量完善。同时应注意预报产品的开发和健康指导信息的发布。  相似文献   
24.
我国环境空气中颗粒物达标统计要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制定颗粒物达标统计要求的原则,利用我国120个城市2005~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实际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回归法、比例反推法和控制图法对我国不同地理区划城市的颗粒物达标统计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我国城市PM10浓度达到年均值标准时,大多数城市PM10日均值的达标率均在95.0%以上,平均为97.1%;其中华北、西北地区城市的平均达标率为96.3%,东北地区城市平均达标率为96.6%,华东、中南地区城市平均达标率为97.2%,西南地区城市平均达标率为98.1%.当我国PM10达标统计要求等于97百分位数时,日均值标准和年均值标准的控制力度基本匹配,当达标统计要求高于97百分位数时,日均值标准成为控制性标准,反之年均值标准成为控制性标准.综合考虑我国城市PM10浓度统计特征、百分位数的稳健性和对人体健康的保护性等各方面因素,我国宜选择95百分位数作为我国目前的PM10和PM2.5的日均值达标统计要求.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我同空气质量状况分析发现,空气中SO2和PM10等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灰霾、光化学污染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的空气质量日报空气污染指数(API)系统表现出其局限性.以2009年天津、上海、重庆、广州和宁波市相关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数据为依据,通过3种测算方案评价了在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日报系统中加人不同监测...  相似文献   
26.
通过总结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经验,简述近年来中国重大活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评估技术的进展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结合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和未来我国"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进的需求,提出在监测网络、监测技术、排放清单、预测预报产品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有待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与细颗粒物(PM2.5)相关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改善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环保部重点关注的工作.由于PM2.5时常以伴随雾霾状态或者以伴随光化学烟雾状态的空气污染形式,显著影响我国东部和中部城市群的环境空气质量,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尤其突出,形成大范围区域尺度影响规模,因此有关PM2.5的污染问题,同时也是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问题.有关PM2.5的污染防治,也就成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28.
中小城市空气质量预报试验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当前中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工作。为调研国内中小城市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基础条件和业务需求,促进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业务体系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8个典型中小城市,利用基于数值预报基础的统计模式预报系统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实验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开展全国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所需的中小城市预报方法、基础条件、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专项调研,并对国内中小城市开展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建设和业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困难提出了建议和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29.
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4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且PM_(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的复合型重度污染过程开展特征研究,分析了首要污染物PM_(2.5)和PM_(10)浓度的发展演变,以及污染气象影响因素;结合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结果,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结果,讨论了区域污染传输的情况;并对重污染期间NAQPMS、CMAQ和CAMx这3个空气质量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PM_(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导致区域中南部多数城市达到重至严重污染水平,张家口、北京、石家庄、邯郸和郑州PM_(10)小时峰值分别为1 589、864、794、738和766μg·m~(-3),PM_(2.5)小时峰值浓度分别为239、319、387、321和380μg·m~(-3).地面弱气压场、高湿、逆温等静稳条件和沙尘是重要的污染气象和天气因素.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西南和东南方向发生了PM_(2.5)传输;区域两次沙尘过程主要受西北路径传输影响.此外,NAQPMS、CMAQ和CAMx这3个模式均可较好地预测到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但对个别城市预报略有偏差.该次重污染过程中模式对PM_(2.5)的预报效果要好于PM_(10),这与气象模式预报、大气化学反应机制、污染源清单的不确定性,以及重污染应急措施导致的污染源排放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0.
对京津冀区域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连续5个秋冬季PM_(2.5)的污染特征和气象影响因素,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连续3个秋冬季以及典型污染过程时NAQPMS、CMAQ和CAMx这3个模式PM_(2.5)的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对模式预报的不确定性和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个秋冬季PM_(2.5)区域均值浓度分别为122、98、82、99和65μg·m-3,污染过程(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期间浓度分别为229、198、210、204和180μg·m-3. 5个秋冬季累计发生64次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区域污染过程,2013~2014年秋冬季污染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最长,2017~2018年持续时长最短.除2016~2017年外,其他年份PM_(2.5)浓度峰值和均值逐年降低,区域总体污染形势减轻.秋冬季PM_(2.5)浓度与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相关性相对较好,与温度和气压的相关性整体较弱.当风速小于2 m·s-1、大气相对湿度65%以上、主导风向为西南和东北风时,容易出现区域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此外,3个模式均能够预测出京津冀区域秋冬季PM_(2.5)污染过程,预报值与监测值体现了较好地相关性.3个模式对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的预报结果较好,对唐山、石家庄、保定、北京和天津等城市预报偏高,这与污染源清单、气象初始场和气象预报、以及大气化学反应机制的不确定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