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72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各种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免耕和秸秆覆盖作为两种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不明确,结果存在分歧。通过对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农田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免耕减少土壤干扰,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难分解碳的形成,减少土壤CO2排放;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有利于CH4氧化,增强甲烷氧化菌活性,降低CH4排放;免耕对N2O排放的影响与气候类型和土壤性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免耕增加通气条件差的土壤的N2O排放,对通气好的土壤影响不大。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土壤性质结论不一致。秸秆覆盖增加土壤CO2排放,并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覆盖对CH4排放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覆盖方式和覆盖秸秆性质有密切联系;大部分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增加N2O排放,但也有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无影响或降低N2O排放量,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机理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综述发现随着保护性农业措施的推广,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其对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而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三种温室气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并不多见。因此,需结合不同土地类型,开展不同气候类型下免耕和秸秆覆盖对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综合研究,预测增温潜势,为不同气候带保护性农业措施下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制定合理的耕作和秸秆覆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运用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明确秸秆覆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结合不同研究区?  相似文献   
112.
太湖水体Chl-a预测模型ARIMA的构建及应用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娜  李勇  冯家成  单雅洁  钱佳宁 《环境科学》2021,42(5):2223-2231
叶绿素a(Chl-a)是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其含量能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变化规律.以1999年12月~2019年8月太湖水体Chl-a和环境因子的逐月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Chl-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据此建立了Chl-a与主要环境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及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结果表明:①太湖Chl-a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且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月均气温(MAT)和月度降雨量(MR)与Chl-a浓度存在较好的变化同步性,总氮(TN)和氨氮(NH4+-N)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②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体藻类暴发条件不仅仅是基于N和P等限制性因素,而是发展为TN、NH4+-N、TP和高锰酸盐指数、MR和MAT等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③两种模型经验证比较,基于1999~2019年逐月资料建立的Chl-a浓度的ARIMA模型模拟效果和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特别是在考虑主要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及优化自变量取值情况下其预测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的ARIMA(0,1,1)(0,1,1)模型将有助于太湖藻类暴发的预报和预警,并为及时有效地安排水资源调度及调控等水环境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3.
针对危化品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危化品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并将危化品事故发生率引入模型,对比分析危化品企业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行为策略的演化稳定均衡。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推演模拟仿真,研究表明:危化品事故发生率,对危化品企业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策略选择有显著影响,当危化品事故发生概率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危化品企业和监管部门都会疏忽安全投入和监管;地方政府承受危化品事故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增大时,危化品安全监管系统演化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引入上级政府惩罚机制情景下,当上级政府惩罚力度高于危化品企业未投入安全生产受到的处罚和地方政府安全监管成本时,其最终都选择安全投入和严格监管策略。研究结论为政府监管危化品安全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4.
采用强化生物除磷系统(A2/O-MBBR)联合工艺,研究硝化液回流比(100%、150%、200%、300%)对该系统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ρ(COD)为400 mg/L、ρ(NH+4-N)为30 mg/L、ρ(SOP)为8 mg/L条件下,硝化液回流比对A2/O-MBBR工艺系统中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影响不大,而对缺氧区的吸磷量影响明显,缺氧区吸磷量随着硝化液回流比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回流比为200%时,缺氧区的NO-3-N浓度为4mg/L左右,吸磷量最大为20.2 mg/L,胞内聚合物PHB代谢活性最好,利用率最高为1.12 g/(g·L)。体现了A2/OMBBR联合工艺具有显著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15.
运用吹扫捕集及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建立无锡水源地中致嗅物质谱库,调查分析了2009年无锡市饮用水水源地水体中致嗅物质的组成和浓度水平,并对饮用水源地水中致嗅物质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16.
AB工艺原理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耀良  李勇 《环境科学》1996,17(6):81-83
根据AB工艺的流程及主要特征,系统地分析了该工艺的开放系统原理,反应动力学原理和生物相分隔原理,根据开放系统原理考虑了城市污水输送管道系统中占A段曝气池微生物量15%-20%微生物的作用,根据反应动力学原理采用了2个反应器,从而使反应器所需总容积节省38%以上,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了生物相的分隔,从而使处理效果更为有效和稳定,实践表明,AB工艺可比传统活性污泥法节省工程投  相似文献   
117.
岷江中、上游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穿入第二阶梯,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因而研究其下蚀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利用河流阶地与阶地形成年龄间的线性关系分别研究了岷江上游和中游几个河段的河流下蚀率,通过计算分别得出岷江上游和中游几个河段的河流下蚀率,在此基础上对岷江上游和中游的几个河段的下蚀率作了对比,得出岷江上游几个河段的年平均下蚀率(1.40 mm/a)大于岷江中游几个河段的年平均下蚀率(1.08 mm/a)的结论,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8.
对于层状金属矿床及油气的成因,近年来兴起的新观点认为,成层岩石圈本身就能产生成矿的含金属流体和含油气流体。在沉降运动过程中粘土通过压实作用和蒙脱石在一定温压下向水云母转变而脱水。在成岩阶段,在脱硫细菌作用下粘土软泥的水富含H_2S和CO_2。这些化合物控制着许多地球化学反应的进行。碳酸盐水解以及CO_2非生物形成作用提高了水对某些元素的迁移能力。分散有机质对粘土层中排出的流体的形成起很大作用。在粘土层下沉到1.8~2km和3.5km深度时,分散有机质形成沥青、石油和可溶性有机质。在5~6km深度,分散有机质形成含油气溶液,其大量形成离不开含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沉积有机质的成油粘土。含油气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提取粘土中分散的含金属碳酸盐和硅酸盐,并使它们再沉淀和富集,因而逐渐成为矿源。粘土中排出的石油和烃气沿裂隙和断裂运移至砂岩和碳酸盐储集层中,在有天然屏障的情况下发生分离并聚集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9.
2月17日,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前来我市检查环境保护和外贸工作。当天下午,我市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张副省长汇报了工作。 2月18日,张副省长在汪光涛副市长陪同下,观察了奎河综合治理工程、荆马河污染状  相似文献   
120.
本文从丰润—丰台镇线性卫星影象与相应地表地貌、地质、植物等的对应关系出发,探讨了隐伏活动断裂在卫星影象上的表现机制。丰润—丰台镇断裂的新构造活动造成两盘第四系厚度的较大差异;并使相应地表地形线性起伏,由此而引起地表水系、植物类型等分布上的差异,最终表现为线性影象。作者认为,与构造有关的线性影象并非由深部的断裂信息透视出来,也非由地面的微观差异显示出来,而是由于传感器“聚敛”了与构造有关的地面宏观异常,间接的显示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