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363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21.
土壤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降解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 2甲 4氯、2,4-D和除草醚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将它们放在 3种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培养 ,隔一段时间取出测定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 ,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 ,它们的含量在逐渐减少 .在未考虑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时 ,上述 3种农药在土壤中的稳定性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及 pH值似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除草剂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降解较快 ,2甲 4氯 ,2 ,4-D和除草醚在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 28.6d,27.3d,71.5d;而在红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23.6d,301.4d,97.6d,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酸性土壤中表现得更为稳定 .  相似文献   
722.
佟强  刘端举  杜恒瑞 《安全》2006,27(6):13-15
煤矿巷道掘进中主要采用爆破工艺,成为引发煤尘和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以翟镇煤矿为例,立足于矿井本质安全型生产技术的研究,改进煤矿生产工艺,不断提升装备和技术水平,解决采掘工作面"零"爆破,促进矿井安全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23.
广州地区典型多溴联苯醚迁移和归趋行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多介质逸度模型对典型PBDEs(BDE47、BDE99、BDE209)在广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与多介质间的迁移、归趋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分析了3种化合物在研究区域环境多介质间的迁移通量,确定其在环境中的主要迁移过程;结合实际监测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以BDE47和BDE209为例,对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并以BDE209为例,对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模拟浓度与实测浓度的对比,表明模型在该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环境系统达到平衡时,BDE47、BDE99和BDE209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占其在环境系统总含量的17.73%和82.26%,14.65%和85.35%,4.81%和95.19%;PBDEs从环境系统中的消失途径主要为大气平流输出和土壤降解;logKow和大气平流输入是影响化合物在环境相中浓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不确定性分析指出BDE209在土壤相中浓度的变异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724.
砂姜黑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条件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容重、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以及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S)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不同施氮水平间,秸秆移除的土壤容重在1.24~1.31 g·cm-3之间,而秸秆还田在1.14~1.20 g·cm-3范围内,后者较前者下降2.50%~9.20%(p〈0.05),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5(S+N 720kg·hm-2)处理的降幅最高。S较秸秆移除(R)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TOM)和活性有机质(LOM)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38%~10.61%(p〈0.05)和9.10%~44.74%(p〈0.05),其中分别以配施N2(N 450 kg·hm-2)、N3(N 540 kg·hm-2)水平的幅度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碳库管理指数(CPMI)S较R高出2.42%~87.68%(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秸秆还田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CPMI,提高幅度分别为41.71%、38.17%、74.62%、48.84%和48.86%(p〈0.05),并以配施N3处理的为最高,较N1(N 360 kg·hm-2)、N2、N4(N 630 kg·hm-2)和N5高出23.22%、26.38%、17.33%和17.31%(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CPMI较R+N0依次高出2.42%、45.14%、41.51%、78.85%、52.44%和52.46%(p〈0.01);秸秆移除各氮肥水平间的CPMI无显著差异。根据等质量土壤计算方法,等质量土壤为2615 Mg·hm-2(0~20 cm),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了耕层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范围为6.58%~14.83%;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不施氮肥显著高出10.29%~16.35%(p〈0.05),较R+N0高出25.99%~32.91%(p〈0.01),均以配施N4水平的增幅最高;S+N0较R+N0提高14.23%(p〈0.05)。相关分析表明,SOM和LOM含量均随土壤容重的减小而增加,相关系数为0.5540和0.7575,分别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由  相似文献   
725.
汾河表层沉积物PCBs和OCPs含量、来源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C-ECD方法测定了汾河太原段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同时对沉积物中PCBs和OCPs的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PCBs和OCPs的含量分别为n.d.~50.95μg/kg和2.19 ~25.24μg/kg.Aroclor检出率最高为Aroclor1260和Aroclor1254,这可能与我国主要生产和使用的PCB有关.OCPs中p,p¢-DDE含量占优势,研究区HCH和DDT来源于工业和农业输入.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γ-HCH、DDT(total),o,p¢+p,p¢-DDT,p,p¢-DDE,七氯环氧化物,PCBs总量可能会对研究区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但整体风险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726.
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和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土壤和田水中吡嘧磺隆的残留分析方法.待测样品通过二氯甲烷或二氯甲烷/丙酮(1∶1,V/V)提取,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吡嘧磺隆的含量,并研究了2010—2011年北京、安徽和海南等3地水稻、土壤和田水中吡嘧磺隆的消解动态和残留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对水稻、土壤和田水的添加回收率均在73%—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在糙米、稻壳、植株、土壤、田水中的吡嘧磺隆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05 mg.kg-1,符合残留试验要求.消解和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嘧磺隆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分别为5.29—6.42 d和4.99—6.42 d.秧苗期施药,收获时水稻和土壤中均未检出吡嘧磺隆的残留.  相似文献   
727.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多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及致畸诱变作用。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作为模式动物,研究芘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发育的影响。将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暴露于不同浓度(2、4、8、16和32μg·L-1)芘(pyrene)中,在暴露后第12、24、36、48、60、72和84小时,分别测定其死亡率和畸形率,并观察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芘对D型面盘幼虫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同一浓度组的死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在2~32μg·L-1浓度范围内,不同暴露时间段,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形态也有显著影响,随着芘浓度的增大幼虫畸形的比例增高,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8和32μg·L-1浓度组的响应最敏感。同时,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60h后趋于稳定,LC50值为43.50μg·L-1。研究结果表明,芘暴露能影响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发育,并可能对其种群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28.
HRT对一体式PTFE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毅  王占生  杜晓文  刘磊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2192-2198
针对垃圾渗滤液高COD、高NH4-N,低生化性的特点,开发UASB/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处理工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考察了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其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的HRT条件下,UASB/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水质良好且稳定.出水COD除率随HRT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且HRT为12.8h时达到最大值94.96%;系统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随HRT的延长而升高; 膜污染实验结果显示: 较低的HRT条件下意味着膜通量较高,会加剧膜污染进程.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当HRT=15h时,对膜污染的控制最为有利.对膜进行清洗,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凝胶层的形成是膜透水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9.
为分析煤氧化-热解进程的增失重阶段与动力学三因子,根据同一氧体积分数、5种不同升温速率下煤氧化-热解的TG-DTG曲线,探讨了煤氧化-热解进程经历的增失重阶段,基于Popescu法计算了不同阶段的动力学三因子。结果表明实验煤样的氧化-热解进程可分为失水失重、氧化增重、燃烧失重和燃尽恒重4个阶段。失水失重、氧化增重和燃烧失重阶段的反应机理分别为Mample单行法则、三维扩散模型和相边界反应的收缩球体模型;活化能分别为54.128 kJ·mol-1、152.252 kJ·mol-1和134.458 kJ·mol-1;指前因子的自然对数分别为16.832 s-1、32.597 s-1和18.365 s-1。  相似文献   
730.
电石渣脱硫运行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是我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首选工艺,以电石渣代替石灰石进行烟气脱硫,可以达到废物利用、循环经济的目的。分析了以电石渣为脱硫剂时,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