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ZnO在光催化过程中容易产生光腐蚀,造成Zn2+离子析出并损伤ZnO的晶体结构使其降低光催化活性。该文将MOFs材料ZIF-8复合在ZnO表面,形成ZnO与ZIF-8的强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了ZnO的光腐蚀。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表明ZnO与ZIF-8成功复合。以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化合物,在波长λ=385 nm的光源照射下,探讨其光催化降解特性,表明当催化剂ZIF-8@ZnO配体添加量为2 mmol时,光催化体系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并且ZIF-8@ZnO抑制光腐蚀的效果最好,5次循环后光催化效果基本不变。光电化学表征说明ZIF-8@ZnO复合材料优异的抗光腐蚀性能是由于ZnO与ZIF-8之间形成了异质结,光生载流子得到有效的分离,增强了抗光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32.
玻璃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为分析占玻璃行业30%以上产量的日用玻璃行业的碳排放特征,本文基于排放系数法对2015—2020年行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措施. 结果表明: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碳排放量由2015年的2 617.04×104 t逐步降至2020年的2 149.95×104 t,且随着行业技术进步、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不断下降;从排放构成看,行业碳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外购电力及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其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8.75%~92.27%,原料碳酸盐分解产生的过程排放相对较少,占比为7.73%~11.25%. 研究显示,降低日用玻璃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向,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原料结构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解江苏省内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对该省内11个湖泊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测定了As、Cr、Cu、Pb、Zn、Ni这6种重金属的含量.利用GIS对重金属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改进的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湖泊表层沉积物中,As、Cu、Zn、Cr、Pb、Ni平均含量占江苏省土壤背景值的倍数分别为1.74~3.85、0.65~2.66、0.48~3.56、0.43~1.52、0.02~1.49和0.12~1.42,根据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单项金属评价结果,As为主要污染物,不仅富集程度高而且具有较大的潜在生态风险,Cu次之,其余几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综合几种评价方法的结果,三氿湖、高邮湖、邵伯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相对最严重,污染负荷最大,潜在生态风险达到中等程度;滆湖、白马湖、洪泽湖表层沉积物中部分区域存在某些金属的污染,整体污染有加重趋势,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负荷较大,潜在生态风险达到中等程度;其余5个湖泊,沉积物受重金属污染的风险以及污染负荷均较小,整体为无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34.
红霉素发酵菌湿渣中约含2.5%的锌,经直接烘干后灼烧实验表明,可获得ZnO含量高达87.15%的氧化锌烧渣。烧渣中铅铜镉铁含量远低于同位品的锌焙砂,是生产高纯氧化锌的最佳原料,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5.
疲劳裂纹扩展对高强钢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线性极化、电化学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施加疲劳载荷前后高强钢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施加疲劳载荷后,开路电位变化值在裂纹扩展过程中经历先负移后稳定最后稍有正移,由线性极化和交流阻抗拟合得到的极化电阻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6.
基于能值方法的甘薯燃料乙醇产业生态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燃料乙醇已成为替代能源战略下的成熟模式,但传统燃料乙醇生产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燃料乙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以燃料乙醇生产为核心企业,包括由原料种植者、乙醇生产者、分解者、资源回收利用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已成为燃料乙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根据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中对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情况,将其划分成传统生产方案(方案Ⅰ)、废物处理生产方案(方案Ⅱ)和产业生态系统方案(方案Ⅲ),并采用改进后的能值分析方法及指标体系对3种生产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与方案Ⅰ相比,通过废物处理和中水回用,方案Ⅱ的εEYR(能值产出率)提高了59.37%,εELR(环境负荷率)降低了75.39%;延长产业链,增加循环利用方式后,方案Ⅲ比方案Ⅰ的εEYR提高了86.19%,εELR降低了82.98%. 3种生产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   相似文献   
37.
为探究生物质炭施用对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碳含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以免耕和翻耕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0、5和20 g·kg-1的小麦生物质炭,分析生物质炭对免耕和翻耕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pH、无机碳(SIC)、水溶性Ca和Mg以及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相比,不同用量的生物质炭添加下,免耕处理土壤SOC、ROC、DOC、水溶性Ca和Mg分别增加20.3%~105.6%、0.5%~36.0%、0.8%~30.5%、3.5%~42.3%和2.4%~75.2%;翻耕处理土壤SOC、ROC、DOC、水溶性Ca和Mg分别增加29.2%~145.1%、1.3%~63.9%、2.4%~55.6%、18.2%~89.8%和10.1%~150.5%;且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大.5 g·kg-1的小麦生物质炭施用量下,免耕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最大,而翻耕土壤CO2累积排放量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大.培养结束时,与对照相比,翻耕土壤MBC增加35.5%~45.7%,且土壤MBC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质炭施用对翻耕和免耕土壤pH和SIC没有显著性影响.②相同用量的生物质炭施用条件下,与翻耕相比,免耕土壤CO2累积排放量、SOC、ROC、DOC、MBC、水溶性Ca和Mg含量分别增加了34.2%~79.0%、8.9%~45.5%、28.2%~73.9%、40.4%~78.4%、0.2%~131.7%、8.7%~39.8%和0.3%~61.0%;土壤pH和SIC分别降低0.08~0.17个单位和2.4%~13.9%.综上所述,生物质炭添加增加了免耕和翻耕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水溶性Ca和Mg的含量以及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但对土壤无机碳含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以猕猴桃枝为原料,壳聚糖作为胺基表面改性剂,制备了一种绿色环保、对环境中重金属有良好吸附效果的功能性生物炭材料.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前后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借助SEM-EDS、FTIR 和XPS表征方法,分析了改性前后生物炭的形貌结构和官能团变化,探究了其对溶液中Cd2+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生物炭表面,引入了羟基(—OH)、羰基(—C=O)和氨基(—NH2)等基团,显著提高了吸附性能,对Cd2+的吸附量较改性前增加107.12%.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说明吸附速率由材料表面活性位点决定,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对Cd2+的吸附机制主要是配位作用、表面沉淀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和阳离子—π键作用,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改性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容量仍保持在初始吸附量的8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研究成果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所制备的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可应用于镉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39.
针对污水池外排含油量超标,加强污水池管理实施有效技术改造,降低外排水含油量,消除环境污染事故。  相似文献   
40.
压电陶瓷废料在阻尼减振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首次将压电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复合进阻尼减振沥青 ,既解决了压电陶瓷废料的处理问题 ,又制作出了性能更好的沥青基复合阻尼减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