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乌鲁木齐冬季雾天可吸入颗粒物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乌鲁木齐冬季雾天采集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PM2.5~10)的形貌特征和集聚状态进行分析。将乌鲁木齐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分为烟尘集合体、飞灰、矿物颗粒、硫酸盐和有机颗粒等5种单颗粒类型,并讨论了其来源。TEM分析表明,PM2.5中烟尘集合体占14%,飞灰占7.4%,矿物颗粒占24%,硫酸盐占16.7%,有机颗粒占20.4%;PM2.5~10 中烟尘集合体没有观察到,飞灰占4.9%,矿物颗粒占26.8%,硫酸盐占12.2%,有机颗粒占58.5%。  相似文献   
12.
以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3组SBR反应器(R_(15℃)、R_(25℃)、R_(35℃)),考察了温度对生物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25,35℃条件下,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98.3%和96.6%,均获得了较理想的氨氮去除效果;15~35℃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系统硝化速率提高1.35~1.84倍,反硝化速率提高2.30~2.34倍,且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温度系数(θ)分别为1.04和1.08,说明升高温度对反硝化反应的影响要大于硝化反应;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活化能(E_a)分别为33.4,61.9 k J/mol;Ni AR(亚硝态氮积累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2.0%→23.1%→97.6%),高温条件有利于建立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以来,关键技术的研发一直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第33条规定“国家科技部门、综合经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行业和领域特点共同编制并定期发布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说明我国把关键技术目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政策,不仅可用于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选择重点,而且引导社会资源的研发投入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通过物理活化法制备羊骨活性炭,采用响应曲面(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实验设计,以活化温度、活化时间、CO2流量为试验因素,以碘吸附值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476.05℃、活化时间9.34 min、CO2流量159.4 mL/min,在此条件下碘吸附值为411 mg/g;通过对碘吸附值曲面方程和二次多项回归方程解逆矩阵得知该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15.
闫吉昌  季迪新 《环境保护》1991,(9):19-21,18
本文提出一套监测工业硅厂烟尘的方法,实地测定了吉林省抚松县冶炼厂烟尘组成和对环境的污染,并对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评价工业硅厂的污染和治理提供参考。一、监测 (一)样品的采集抚松县冶炼厂有二台1800KVA电炉。我们测定当时只开一台炉。为使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我们根据生产工艺排放烟尘的特点及规律,选择采样时间、位置和方法。 1.采样时间的选择抚松县冶炼厂的生产工艺(国内冶炼厂基本如此)为:将洁净的硅石、木炭、石油焦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投入炉内、高温后便还原为单质硅。在生产过程中,每1小时沉料一次,每4小时出炉一次,在沉料,出炉以及正常运行(物料在高温下进行反应)时排放的烟尘量不同。在沉料,出炉时烟尘最大;正常运行中烟尘量不大。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排放的  相似文献   
16.
因畜禽废水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还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因此,研究利用UASB处理畜禽废水,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工况条件下对氨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化菌适应的pH值范围较宽,在6.5—8.0范围均可以较好的生存,其中以7.0为最佳;温度与氨化率基本成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等多种角度考虑,中温阶段38%为最适宜;氨化率随进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进水有机负荷越大,氨化率越小。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掌握江西省水体资源结构和水产养殖基本特征,论文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了2012年各县域的水体面积,并划分为不同的水体类型。通过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了89个县(市)水产养殖典型要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空间差异程度。针对空间关联及非均质性的现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揭示了水体资源大小、养殖方式、平均单产水平和渔业专业养殖人员数量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江西省水体资源类型以大水面为主,占总面积的70%,其次为水库山塘,占21.26%,小型池塘面积占9%。水资源结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区域以大水面为主,南部以山塘水库为主。养殖产量和面积表现出空间集聚分布特征(P<0.01),但各县域的聚集性分布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彭泽县、都昌县、鄱阳县、南昌市辖区、南昌县、丰城市、进贤县和余干县8个县域,均为高-高分布类型,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总量的34.55%、35.42%。从养殖品种结构上,特种养殖产量主要集中在上饶市、九江市、南昌市和宜春市,占69.84%,但特种养殖产量所占比例与水体资源大小的相关性下降,水资源较少的东部山区丘陵地带依据区位特征发展鳖、蛙产业,特种养殖比例较高。从水产养殖驱动力分析,水体面积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中位值为0.46),其次是小型池塘面积(中位值为0.36)、专业养殖人口数量(中位值为0.26),3个因素与养殖产量均为正相关,其中水体面积和小型池塘面积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递减,专业养殖人口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递增。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变化可能与养殖方式和品种结构有关。平均单产水平对养殖产量的贡献较弱(中位值为 -0.003),各地区影响强度差别不明显。分析结果有助于系统了解江西省水体资源分布和养殖结构,对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1 722份田间试验数据,将氮、磷、钾肥的投入量和油菜的产出量分别折算为相应的具体投入值和产出值,首先,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出各种化肥要素的边际产出,研究发现氮、磷、钾肥的投入对油菜产出值的作用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对油菜产出值的影响大小关系为氮肥>磷肥>钾肥,其中氮肥的产出弹性值为0.288 3,磷肥的产出弹性值为0.180 3,钾肥的产出弹性值为0.087 7。其次,继续探究氮、磷、钾肥在油菜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氮肥替代弹性系数为-0.058 8,磷肥为0.120 9,钾肥为0.281 0。最后,测算出使油菜产出值最大的氮肥最佳投入值为951.20 元/hm2,最佳磷肥投入值为3 766.08 元/hm2,最佳钾肥投入值为621.32 元/hm2。  相似文献   
19.
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源解析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流域宜兴市新塍社区为研究区,分别测定研究区内各河流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26个监测断面的污染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首要污染因子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社渎港水质指数最高,污染最为严重,其首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根据空间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东北Ⅰ区、西南Ⅱ区体现空间差异特征。Ⅰ区水质明显劣于Ⅱ区,丰水期Ⅰ区和Ⅱ区污染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6.59%、73.20%;平水期分别为70.61%和86.46%。丰水期水质主要受畜禽养殖、种植业及上游客水影响较大,平水期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染源及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EGR(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空间结构的影响,针对不同EGR率下产生的柴油机颗粒,采用颗粒粒径分析仪以及X射线小角散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EGR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粒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影响,分析了颗粒团聚程度、团粒间隙尺寸以及表面形态等参数随EGR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EGR率从10%增至30%,颗粒数浓度峰值粒径向大粒径方向偏移,粒径在10~50 nm的核模态颗粒数浓度分别降低了14.7%和29.4%;粒径在50~500 nm的积聚态颗粒数浓度分别增加了17.1%和139.4%;总颗粒数浓度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增加了4.5%和72.1%.采用EGR后,颗粒的质量分形维数和表面分形维数分别增加了12.1%和18.2%,表明EGR会使颗粒的质量分布不均匀,表面粗糙程度增加.随着EGR率的增加,颗粒的团粒间隙分布有明显差异,EGR率为0时的团粒间隙尺寸主要分布在8~11 nm,EGR率为30%时的团粒间隙尺寸主要分布在4~6 nm,表明EGR可在总体上降低团粒间隙尺寸和数浓度,增加了颗粒的团聚程度和空间结构的紧密程度.研究结果对于拓宽EGR的工况使用范围、提高DPF等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NOx和颗粒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