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磷矿粉不同粒径(0.1、1.5、150txm)的3种不同用量(1、2,4g·kg。土)钝化土壤重金属cd和Ph的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磷矿粉的粒径越小、用量越大,上海青产量越高,叶面积越大,植物体内cd、Pb的含量越低,土壤中交换态Cd、Pb的含量越低,残渣态cd、Pb的含量越高。与对照相比,0.1μm磷矿粉高用量(4g·kg-1土)的处理上海青的产量和叶面积分别显著增加87.3%和147.9%,叶中cd和Ph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6.9%和61.9%,根中Cd和Pb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7.9%和35.3%,土壤交换态cd和Ph含量分别降低44.8%和44.9%。150μm磷矿粉低用量(1g·kg-1土)处理叶面积、植物体内Cd、Pb含量与对照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1.5μm磷矿粉处理效果介于0.1μm和150pm磷矿粉处理之间。可见,O.1μm磷矿粉钝化土壤重金属效果最好,其机制是降低了植物容易吸收的交换态cd和Pb的含量。  相似文献   
22.
景观元素视觉特性对其感知优先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景观资源影响评价研究的基础,采用照片测试法对景观元素感知优先度进行研究,分析了景观元素的客观视觉特性对其感知优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景观元素的感知优先度得分不同.②景观元素感知优先度受到景观元素视觉特性的影响.元素的相对面积、形状以及在视域范围内所处的位置都会影响人们对景观元素的感知.相对面积较大、形状较规则、边界整齐且位于视域中下部的景观元素更易被识别,感知优先度得分相应较高.③元素视觉特性对于景观元素感知优先度的影响随元素类别不同而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3.
为揭示金霉素和土霉素混合物对生物除磷系统中微生物的影响,文章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配比为R1、R2和R3的金霉素和土霉素的混合物。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配比的混合物对微生物的影响,运用RStudio技术分析环境因子与微生物间的相关性,借助R-4.1.0软件和Gephi可视化分析微生物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R1配比下的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更为敏感,显著性更强;R2配比下的微生物结构更稳定,菌属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3种配比情况下生物除磷菌丰度均下降。其中,Acinetobacter菌属丰度在R3时减少最明显,减少了36.11%。研究表明,不同浓度配比的金霉素与土霉素对生物除磷系统中微生物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主要因为不同占比下金霉素与土霉素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生物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24.
以武汉市后官湖地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测试了人们对该区域内3种景观类型、12类景观元素的认知偏好情况,并初步分析了景观认知偏好的人群差异性。结果表明:(1)样本人群对不同的景观类型和景观元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好,并且普遍偏好自然景观(尤其是包含水体和与树木有关的景观元素),其次是半自然景观,最次是人工景观;(2)不同个体对于自然景观的认知偏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对于人工景观,样本人群的认知偏好评价较为一致;(3)样本人群的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及专业背景均会对个体的景观认知偏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年龄、职业、地区、专业背景、受教育程度、性别;(4)通过对样本人群个体差异性分析结果,最为偏好自然景观的人群大致具有以下特征:女性、小于45岁、居住在城市地区、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事室内工作、具有景观或设计相关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25.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微孔曝气氧传质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污水中广泛存在,并对曝气氧传质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微孔曝气氧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SDBS的浓度在0~5.74×10-5mol·L-1之间变化时,氧总转移系数(KLa)和水质修正系数(α)先减小后增大,在浓度为1.43×10-5 mol· L-1左右时最低.对于同一SDBS浓度,通气量越大,α值越大,说明大气量可以部分抵消表面活性剂对传质的不利影响.在低表面活性剂浓度(CsDBs< 1.43×10-5 mol· L-1)时,表面张力迅速下降,抑制传质作用占主导,此时KLα减小;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由于气含率增大所带来的促进传质作用逐渐占主导,此时KLa增大.最终建立KLα和表面张力(γ∞)、气含率(b)之间的多元线性关系方程为:KLα =0.00024γ∞+0.094 b+0.044.  相似文献   
26.
低浓度铬对SBR中微生物抑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低浓度铬(三价和六价)对SBR生物系统的抑制影响,考察了两种不同SBR工艺(传统工艺和分段进水工艺)在处理含低浓度铬废水过程中常规的出水水质和活性污泥性状的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总铬(Cr(III)∶Cr(VI)=4∶1)浓度为0.5mg·L-1的条件下,传统工艺和分段进水工艺的氨氮去除率由99%分别下降至70%和65%,同时,磷酸盐去除率也由99%分别下降至51%和43%.当进水中总铬浓度达到1 mg·L-1时,分段进水工艺SBR系统的氨氮和磷酸盐去除率最终分别下降至44%和37%.此外,多糖和蛋白质的分泌量变化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受到了铬离子的影响,并且Nitrospira、Acidobacteria、Planctomycetes、Cyanobacteria和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等脱氮除磷功能菌种的生长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也与被抑制的SBR系统脱氮除磷去除率下降的宏观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27.
基于体验模式的景观美学评价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景观美学评价的主观特性,虽经五十多年的探索,各国学者仍未能就景观美学评价的理论达成共识。基于体验模式的评价技术更由于其凸显的主观元素而被多数研究者排除在科学评价体系之外。文章综合应用生态学、心理学、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学科的知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究了该评价技术的科学合理性。研究以武汉后官湖地区为个案,采用网格布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运用基于体验模式的评价技术,完成对研究区的景观美学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景观美学评分等级的分布与其景观元素类别的分布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评价技术的科学合理性。另外,结论分析了该技术环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方法上的优劣。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热压耦合作用下身管镀层的界面失效机理,预测身管寿命。方法 建立镀层界面剪切失效、界面弯曲失效和界面裂纹扩展失效3种失效模型,并给出失效准则。以某小口径步枪身管为研究对象,基于完整冷却周期的身管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计算这3种失效在相同射击条件下的临界失效长厚比,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身管镀层的主要界面失效方式。结合镀层的界面失效机理和低周疲劳损伤累计理论,建立基于镀层界面疲劳损伤累积的身管寿命预测模型,对该小口径步枪身管的寿命进行预测。结果 临界失效长厚比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剪切失效是身管镀层的主要失效方式。身管寿命预测结果与寿命试验结果相比,误差小于2%。结论 界面剪切失效是身管镀层的主要失效方式,基于镀层界面疲劳损伤累积的身管寿命预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污泥浓度对微孔曝气氧传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污泥浓度是影响微孔曝气氧传质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试及中试规模上,研究了不同污泥浓度对微孔曝气氧传质过程的影响,得出曝气性能随污泥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污泥浓度低于2000mg/L时,曝气性能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2000~3000mg/L时,KLa达到最大值;当污泥浓度大于2000~3000mg/L时,曝气性能随污泥浓度增大而降低,当污泥浓度大于5000mg/L时,曝气性能急剧降低。这一规律对于在设计和运行中合理确定污水处理中的污泥浓度,在达到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电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城市大气稳定度分级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大气污染物浓度时 ,大气稳定度的确定非常重要。综合考虑气温和总云量与日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大气稳定度分级的模糊数学法 ;证明了应用该方法求大气稳定度的精度明显高于应用其它方法的精度 ;编写了简单适用的计算机程序 ,大大方便了该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