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3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沼泽产甲烷能力和途径差异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壤中甲烷的形成有2条途径:乙酸发酵和H2/CO2还原,比较而言,乙酸发酵产甲烷的能力强于H2/CO2还原,在特定环境中,何种产甲烷途径占优势取决于底物尤其是活性有机碳含量,而新形成的有机碳尤为重要,活性有碳含量丰富的沼泽,甲烷主要由乙酸发酵形成,因此产甲烷能力较强,导致沼泽产甲烷能力异同的原因就是有效底物含量差异,从而使不同类型沼泽环境中产甲烷菌菌种不同,正是底物含量的高低和由此引起的产甲烷菌菌种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沼泽产甲烷潜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42.
稻田甲烷氧化与铵氧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好氧微域,其中同时发生甲烷氧化和铵氧化。甲烷和铵氧化过程具有极为相似的微生物机理。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可能影响铵氧化过程;施用铵态氮肥对甲烷的氧化也有强烈影响。本文对稻田土壤中甲烷氧化与铵氧化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3.
稻田甲烷氧化与铵氧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好氧微域,其中同时发生甲烷氧化和铵氧化。甲烷和铵氧化过程具有极为相似的微生物机理。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可能影响铵氧化过程;施用铵态氮肥对甲烷的氧化也有强烈影响。本文对稻田土壤中甲烷氧化与铵氧化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4.
东北三江平原土壤氧化CH4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江平原土壤不同深度氧化大气浓度CH4和高浓度CH4的速率具有明显的垂直差异 .2个非淹水土壤整个剖面都具有氧化大气浓度CH4的潜力 ,以表层土的速率为最大 .非淹水的耕作土壤残留的有机质层仍保留了较强的氧化大气浓度CH4潜力 ,氧化CH4速率是耕作层的 2 0倍 .淹水土壤的大部分层次不具有氧化大气浓度CH4的潜力 .所有供试土壤均能消耗高浓度CH4,泥炭含量较高的土壤层次比矿质层氧化高浓度CH4的速率高  相似文献   
45.
厌气条件下百菌清对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郎漫  蔡祖聪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0):2110-2117
在密闭、淹水、充N2的严格厌氧条件下对土壤进行了14d的培养试验,研究了杀菌剂百菌清在添加水平为田间施用量(FR)(5.5 mg·kg-1),20倍(20FR)和40倍田间施用量(40FR)时对强酸性、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FR和40 FR的百菌清能够显著促进N2O向N2的还原,降低N2O排放,在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中培养14d后,对照处理的N2O排放量为0.076~0.46mg·kg-1,而20FR和40FR处理的N2O排放量为0.004~0.06mg·kg-1,降低了1个数量级.反硝化作用和有机氮矿化作用强的土壤中,百菌清减少N2O排放作用更明显.反硝化底物NO-3的存在对CH4的产生与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加入百菌清未对NO-3浓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土壤中,百菌清对CH4排放量没有明显影响,在对NO-3浓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土壤中,CH4排放量随着NO-3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百菌清可能通过影响反硝化过程中NO-3的消耗而影响CH4排放.  相似文献   
4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季4种稻秆还田方式(不还田、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以探讨稻.麦轮作系统中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后续效应。试验于2007年小麦播种期将4.8t·hm^-2水稻秸秆分别以不同方式还田(不还田处理除外),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08年后续稻季CH4排放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麦季稻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后续稻季的CH4排放。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表面覆盖和均匀混施处理后续稻季CH4排放量增加了75%和40%,且CH4排放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生长前期(0.60d);原位焚烧处理CH4排放量与稻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均匀混施处理显著增加稻季开始前土壤全C质量分数6%和全N质量分数12%(P〈0.05);各处理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稻秆麦季均匀混施与表面覆盖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后续稻季CH4排放.同时避免了秸秆焚烧导致的C、N、P等元素的大量损失,是较为合理的麦季稻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47.
不同植被下红壤性质对细菌碳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的8种植被,用BIOLOG法检测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碳源利用,并分析了16种土壤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性质对细菌群落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7项土壤性质解释了细菌碳源利用总变异的54.9%,其中,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解释了14.3%,砂粘比、微生物碳氮比和溶解性有机碳解释了22.6%.水解氮和微生物氮解释了12.3%,速效钾解释了5.7%,表明红壤不同植被下细菌群落碳源利用受土壤性质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8.
墒沟埋草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采用静态箱法观测对照(麦秆不还田)以及均匀混施和墒沟埋草2种麦秆还田方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探讨墒沟埋草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墒沟埋草处理中,墒沟区域的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均匀混施处理(P<0.05),而N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低于均匀混施处理(P<0.05).墒沟埋草处理的CH4季节排放总量是对照的4.07倍,而与均匀混施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墒沟埋草处理的N2O季节排放总量是对照的70%,是均匀混施处理的3.14倍.  相似文献   
49.
温室盆栽试验表明,冬作季节土壤持续淹水处理(淹水)稻田平均CH4 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干燥处理(干燥),前者是后者的5.58 倍(1996 年)和4.16 倍(1997 年)。冬作季节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影响土壤Eh 和CH4 排放的季节变化。淹水处理土壤Eh 在整个水稻生长期皆处于适宜CH4 产生的水平,所以整个水稻生长期皆有CH4 排放(经历烤田后例外),而干燥处理水稻移栽42 d 后土壤Eh 才降为负值,在此期间几乎没有CH4 排放。  相似文献   
50.
基于DPSIR模型的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氮素利用效率低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为基础,选取38项指标构建河北省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1997—2017年曲周县统计资料,对研究区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研究区氮素资源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7—2017年曲周县氮素利用驱动力、状态、影响因素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而压力因素评价值呈下降趋势,响应因素评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曲周县氮素资源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由弱可持续水平向基本可持续水平发展。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2030年研究区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呈上升趋势。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化率、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0%,均可以使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值提高。在曲周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投入以促进家庭消费系统中氮的资源化,可以提高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