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51.
选取涵盖钢铁炼制全流程的典型企业,综合采用不同核算方法估算比较了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结果;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氟聚化合物气袋、SUMMA罐采样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FID/MS)分析方法,对烧结、焦化、热轧和冷轧等工序废气中VOCs浓度水平及排放特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整个厂区VOCs年排放量为430.82t,其中工艺有组织排放占66.0%,储罐18.5%;烧结机头和焦炉推焦排放口VOCs及非甲烷总烃(NMHC)浓度高于其他点位;各工序排放的芳香烃占比较高,其中焦化装煤除尘和焦炉推焦排放口芳香烃占90%以上;烧结工序CS2占比最高(36.6%),其次为苯和甲苯;焦化工序占比靠前的物种为1,2,4-三甲基苯、邻甲乙苯、1,4-二乙基苯、1,2,3-三甲基苯和1,3,5-三甲基苯等;热轧工序与其他工序有一定区别,车间无组织排放芳香烃和烷烃占比均在35%左右,排放靠前的物种除芳香烃外还有高碳烷烃,如十一烷、十二烷和正丁烷等;冷轧工序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主要物种较为类似,均为芳香烃物种,如乙基苯、间/对二甲苯、甲苯、苯和邻二甲苯.不同工艺环节排放物种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焦化副产物(芳香烃)和烧结燃烧产物(CS2)为主,建议钢铁行业有针对性地加强浓度高、活性高和毒性大的组分控制.  相似文献   
352.
为评估农牧废弃物多元物料混合厌氧发酵对产甲烷性能的协同促进作用,研究了中温(37±1)℃和固体质量分数为12%时,牛粪、蔬菜废弃物和玉米秸秆混合原料的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最后应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分析甲烷生产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3种物料混合厌氧发酵发生了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协同效应作用值为34.85%~70.39%,贡献效果显著(P<0.05);当牛粪、蔬菜废弃物和玉米秸秆VS混合比例为50:20:30时,甲烷产率、累计甲烷产量和VS降解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6.0mL/g VS、20713mL和65.6%,比单一牛粪、蔬菜废弃物以及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甲烷产量分别提高了32.9%、229.9%和82.0%.修正的Gompertz方程能较好反映物料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拟合结果的R2均大于0.99,牛粪、蔬菜废弃物和玉米秸秆VS比例为50:20:30时具有最大产甲烷速率17.34mL/(d×g)和较短的迟滞时间2.97d.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废弃物多元混合物料厌氧消化产沼气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3.
河北省38°N生态样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河北省38°N生态样带是一条由太行山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滨海平原区组成的典型生态样带。论文引进区域修正系数和环境成本系数对前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模型进行改进,并对该生态样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该生态样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由334.83×108元增至360.13×108元,但食物生产功能价值持续减少,累计减少了4.67%。太行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为西高东低,主要由林地和草地提供;山前平原区和低平原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较低且分布均匀,主要由农田提供;滨海平原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主要由水体和湿地提供。  相似文献   
354.
为了掌握东江流域广东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研究了35个沉积物样品中13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u、Zn、Mn、V、Cd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Pb、Cr、Ba、Hg、Co、Ni、Se、Tl基本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u、Zn、Mn、Cd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Pb、V、Cr、Ba、Hg、Co、Ni、Se、Tl基本无污染。除V外,其余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55.
Pb、Zn、Cu、Cd的超富集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区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Pb、Zn、Cu、Cd四种重金属的污染在我国极其严重。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较传统方法而言是一种可靠经济安全的技术。综述了Pb、Zn、Cu、Cd四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分析了可用于的我国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分布情况和生活环境,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6.
本项研究通过单点采样,对西安东二环附近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状况及TSP中重金属的浓度变化趋势和组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测点处2006年冬季与2007年春季的髑P日均浓度的平均值均超过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30mg/m^3)。2006年冬季TSP中Cu、Pb、Cd、Zn、Ni的平均含量均高于2007年春季。此外,应用相关性计算,推测TSP中Pb、cd、cu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根据Cu、Ni高度相关,推测Cu还有另一贡献源,而Zn则来自于独立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357.
某电厂烟气脱硫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某电厂脱硫废水水质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某电厂烟气脱硫废水的处理工艺,列举了系统主要设备规格、数量、材质等参数;直接运行成本约为1.471元/t;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各处理单元状态稳定,排放口出水SS、pH、氯化物、CODcr等指标完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358.
城市内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对许昌市清潩河河道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氮形态含量进行测定, 分别得到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和非可转化态氮(NTN), 探讨了不同形态氮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河道水环境潜在的风险. 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为2140~9470mg/kg, 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沿河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可转化态氮(TTN)的优势形态从上游至下游逐渐由IEF-N向SAEF-N再向SOEF-N转化, 逐渐趋于稳定; IEF-N含量受沉积物有机质、pH值及上覆水体氨氮和悬浮物含量影响, 且与TN极显著相关, 说明清潩河沉积物TN含量可以作为河道内源污染风险判断的重要指标; 此外上覆水体较高的COD含量对SAEF-N和NTN的沉积、较高的氨氮含量对IEF-N和TN的释放以及总磷含量对NTN活性的增强等都产生影响.因此, 在开展清潩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时, 需考虑水相与沉积物相的相互作用, 同步开展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359.
10月22至24日,省政府安办第二督查组一行在三明开展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督查。督查组听取了三明市政府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检查了三明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和三明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近期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在永安抽查了福建新德福化工有限公司和福建恒顺健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沙县抽查了沙县星火气体有限公司和沙县安然金沙园LNG气化站。  相似文献   
360.
锅炉设计文件鉴定是确保锅炉质量的第一关,必须保证其鉴定质量,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大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此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原则。1资格审查审查锅炉级别是否在许可的制造范围和有效期内,许可级别按《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划分。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有些制造厂取得的制造许可证特别是A级部件许可附加了限制条件,鉴定人员严加注意以防超出范围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