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0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9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5篇 |
废物处理 | 34篇 |
环保管理 | 106篇 |
综合类 | 618篇 |
基础理论 | 93篇 |
污染及防治 | 85篇 |
评价与监测 | 56篇 |
社会与环境 | 29篇 |
灾害及防治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182.
18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铜的文明古国之一.从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一直到十五世纪前,我国炼铜和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直到今天,铜与铜合金产品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铜应用范围和市场的增加,铜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尤其在我国,精铜消费量约从1990年的73万吨增至2013年的810万吨.据保守估计,过去50年排放到全球环境中的铜总量高达9139万吨左右.尽管铜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过量的铜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由含铜三废排放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土壤调查点位铜超标率为2.1%,且铜污染事件时常发生.因此,评价及控制铜的生态健康风险对环境保护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4.
关于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及其预测模型日益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种用于预测和评价环境中重金属生物毒性的机理性模型一生物配体模型(BLM)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及陆地生态系统。本研究以我国土壤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建构为目标,以土壤溶液系统为媒介,通过17种土壤上重金属铜离子与大麦根长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了土壤中Cu-TBLM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u~(2+)、CuOH~+、Mg~(2+)以及铜离子与大麦根系表面的专性结合能力。基于模型大麦根长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数学拟合功能求得TBLM中各参数值为logK_(CuBL)=4.87、logK_(CuOH)+=7.62、logK_(MgBL)=1.91、f~(50%)=0.103、β=1.09。本研究所得到的TBLM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我国土壤中铜对大麦根长的毒害程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达到了90%。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我们降低重金属离子生物有效性提供有力的理论借鉴,更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和长期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160余篇。 相似文献
185.
正近年来因农药大面积使用以致农药残留问题日趋严峻,农用环境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开展全面、系统的农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特别是农用环境水体中农药的监测,能进一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因此,建立简便、环保、适宜现场快速分析的农用环境水体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对农用环境水体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其通过特征频移来反映物质分子结构或成分的信息.随着仪器技术的进步与表面增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依靠其快速、准确等特点,在表面科学、分析科学、生物科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 相似文献
186.
187.
基于对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企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对CCUS技术和相关项目的环境安全性认知程度,为完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供重要依据。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对CCUS技术有所了解,但是对于CCUS项目的环境安全性认识还比较模糊,未来《指南》的评估范围应侧重于采用最大可信事故计算CO_2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等扩散来定义或者根据CO_2运移分布来定量评估。CCUS技术各环节对环境风险影响大小进行排序,捕集环节应该重点考虑捕集工艺和环境风险物质,运输环节重点考虑运输设备材质、运输方式和运输规模,利用和封存环节建议4项因素均需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88.
189.
190.
大气中气态氨的分离及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测定大气中气态氨的时空分布,对了解大气中硫及氮氧化物气溶胶的形成、迁移、转化和清除速率是一关键性参数,氨是最难测量的一种大气中痕迹气体,但作为唯一的常见气态碱却又是非常重要。由于它的水溶性,故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反应,肥料和生物腐化均是大气中氨的主要来源,是天然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虽然氨在大气中浓度很低,但对硫酸盐气溶胶的形成速率却起着重要作用。1969年McKay推测氨有可能限制硫酸盐的形成,并渗透入气溶胶及雨水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