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体CDOM为研究对象,基于"双生色系统"模型,采用Na BH4还原法,研究了DOM还原前后光谱曲线及特征参数变化,探究了电荷转移配合物对DOM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Na BH4还原处理后,可以将原来无特征峰的指数型吸光曲线分为两套具有特征吸收带的吸光曲线.4个采样点中,超过35%的DOM吸光度来自于电荷转移(chargetransfer,CT)配合物,忠县石宝寨和涪陵珍溪DOM中CT配合物作所占比例最高(50%).因此不能忽略CT配合物对CDOM吸光能力的贡献.经Na BH4还原去除CT结构后,吸光曲线出现蓝移,CDOM浓度[a(355)]降低;而断键导致DOM结构分散,分子尺寸减小,光谱斜率(S)值降低.同时,由于疏水性组分减少,表观芳香程度降低.另外,特征参数SUVA、CDOM和SR在不同DOM样本间对比时,较为稳定,而S275-295受CT影响较明显.同时,在利用短波处CDOM对DOC浓度进行反演时,CT配合物对模型建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分析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DOM的地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区县消落带土壤CDOM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忠县丰都涪陵万州巫山云阳奉节开县,其中,忠县、丰都和涪陵土壤CDOM浓度[a(355)]、芳香性(SUVA254)和疏水组分(SUVA260)明显高于其它区县,而其腐殖化程度(HIX)均低于其它区县.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DOM中含有类腐殖质荧光团A、C、M和类色氨酸荧光团T,其中紫外区类腐殖质荧光团A的荧光区域积分比例最大.另外,类色氨酸荧光团T与a(355)呈极显著相关(r=0.674,P0.01),影响CDOM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类蛋白荧光峰T.3D-EEM总荧光强度(TOT)可作为表征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CDOM荧光团浓度的指标.消落带土壤DOM腐殖化程度较低,生物可利用性较高.另外,消落带干湿交替作用对不同高程土壤DOM地化特征影响的差异较小,这可能与当地农业活动、沿岸植物生长以及DOM矿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3.
通过选择性去除土壤组分的方法,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中有机质、铁氧化物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去除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组分为主,去除有机质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变化较小.然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发生明显降低.同时,去除有机质、游离铁氧化物组分后并未改变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相对大小顺序,均为:钙结合磷(Ca-P) > 有机磷(OP) > 铁/铝结合磷(Fe/Al-P).此外,黄壤(FJ)、紫色潮土(KX)和灰棕紫泥(FL)去除有机质后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原始土壤仅分别降低0.5%、2.3%、6.5%(P=0.017<0.05,显著性差异),表明3种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对磷吸附的影响较小;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分别降低45.6%、51.7%、43.9%(P=0.004<0.05,显著性差异),表明土壤中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决定磷吸附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3种土壤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明显增加,表明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控制3种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重要因素.FL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略有降低,而KX和FJ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无明显差异,表明有机质组分对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影响与土壤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64.
土壤腐殖酸对毒死蜱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衡振荡法进行农药毒死蜱在5种土壤腐殖酸上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不同土壤腐殖酸上的吸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均可Linea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5种土壤腐殖酸对毒死蜱吸附能力都很强,吸附率均较高(平均值在72.57%~88.21%之间),大小顺序为:紫色潮土HA>黄壤HA>中性紫色土HA>酸性紫色土HA>腐殖土HA,此顺序与腐殖酸腐殖化程度一致;pH=2时,腐殖酸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大;离子强度对毒死蜱的吸附影响不明显;腐殖酸添加量越大,单位质量的腐殖酸吸附量越小.  相似文献   
65.
汞在腐殖酸上的吸附与解吸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采用间歇法研究了汞在腐殖酸两组分(富里酸FA、胡敏酸HA)上的吸附-解吸量和动力学特征以及介质pH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对汞的吸附容量以FA>HA,吸附强度以HA>FA,从而使得解吸量以FA-Hg>HA-Hg,腐殖酸与汞的吸附和解吸动力学,用Evolich方程描述最佳,且FA对汞的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都高于HA,在pH15.5以下,介质pH的升高利于腐殖酸更快地吸附更大量的汞,咀更难以解吸。  相似文献   
66.
胡敏酸与Fe3+络合反应稳定性及热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离子交换平衡法研究了在不同酸度、离子强度、温度条件下胡敏酸(HA)与Fe3 络合反应的稳定性和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离子强度、反应温度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HA与Fe3 络合表观稳定常数和配位数均增加,有利于络合反应的进行;相同pH和温度下,离子强度从0到0.10 mol·L-1,HA与Fe3 络合反应表观稳定常数和配位数增加,但离子强度从0.10 mol·L-1继续上升到0.15 mol·L-1,则上述2个特征常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胡敏酸络合Fe3 标准自由能变△Gθm、焓变△Hθm、熵变△S:在298.2、308.2 K温度下均为负值,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67.
胡敏酸和富里酸与Fe3+氧化还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邻二氮菲比色法研究了Fe3 与不同浓度的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常用动力学方程对反应过程进行拟合,二级反应方程比较满意.在相同腐殖酸浓度下,随着Fe3 初始浓度的增加,腐殖酸还原Fe3 的速度常数k2降低,而还原反应半衰期t1/2增大;HA还原Fe3 的速率常数k2大于FA,半衰期小于FA. HA对Fe3 的还原能力较FA高,氧化还原容量亦比后者大.  相似文献   
68.
我国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在我国环境介质中广泛分布,美国EPA规定的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大多在我国大气、水体、沉积物、土壤和生物体内检出.总结了我国环境介质中PAHs污染水平及特点,分析了其存在的环境风险.我国大气中PAHs污染较重,尤其是北方.水体已普遍受PAHs污染,其中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大多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沉积记录研究表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我国土壤和生物体PAHs含量较低,污染生态风险较小.部分区域蔬菜中PAHs含量较高,存在不可忽视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9.
酸性紫色土腐殖酸对毒死蜱的水解和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组分与农药的环境化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腐殖酸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成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所含的多种功能基团,对各种污染物具有强烈的吸持作用,从而对农药的环境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酸性紫色土腐殖酸对毒死蜱水解的影响和毒死蜱在酸性紫色土腐殖酸上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性紫色土腐殖酸可促进毒死蜱水解,腐殖酸质量浓度从0mg·L-1增大到360mg·L-1时,毒死蜱的水解速率常数k增大了2倍。毒死蜱在腐殖酸上的吸附行为均可用Linea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拟合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试验条件下温度为15℃时的吸附量最大,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pH减小,吸附能力增大;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不明显;腐殖酸添加量增大,单位质量腐殖酸的吸附量减小。  相似文献   
70.
杨志豪  何明靖  杨婷  卢俊峰  魏世强 《环境科学》2018,39(11):5135-5141
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分析了重庆市4个不同功能区城市表层土壤中12种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含量水平,探讨了其组成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讨论了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与ΣOPEs及各单体含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阐述了OPEs可能的来源.结果表明,ΣOPEs含量(以干重计,下同)范围为10. 7~108 ng·g~(-1),平均值为46. 4 ng·g~(-1),处于国内外较低水平;不同功能区土壤中ΣOPEs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工业区(55. 6 ng·g~(-1)),住宅区(55. 5 ng·g~(-1)),商业区(41. 8 ng·g~(-1)),城市公园(34. 1 ng·g~(-1)).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PP)和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EHDPP)是主要OPEs污染物单体,TCPP在工业区土壤贡献率最高达到了31. 5%,而EHDPP在商业区和城市公园贡献率最高分别为23. 4%和24. 7%.相关性分析表明SOM含量和ΣOPEs含量呈显著相关(P 0. 05),和单体磷酸三甲苯酯(TCP)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 0. 01),表明SOM是影响OPEs分布的因素之一.主成分分析表明城市土壤OPEs来源并不单一,污水灌溉、路面径流、室内源污染及污泥再利用等都可能成为土壤OPEs潜在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