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物素标记,优化磁性微球使用量,在ECL检测装置中启动电化学反应,建立光信号与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目间的ECL-MP分析曲线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记后的NPA探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实用性;4μg是检测20μL目标藻杂交混合液的最适磁性微球使用量;在最适条件下,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的线性分析范围6.25×102~4×104个;比较ECL-MP和显微计数方法的样品检测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二者无显著差异(t-检验).ECL-MP方法为实现微小原甲藻现场样品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2.
为了解东江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潜在生态风险和来源,采集了东江湖12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中20种重金属(Li、 Be、 V、 Cr、 Mn、 Co、 Ni、 Cu、 Zn、 Ga、 As、 Se、 Rb、 Sr、 Ag、 Cd、 Cs、 Ba、 Pb和U)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风险指数法评估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主要重金属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东江湖沉积物重金属中ω(Cd)(2.25 mg·kg-1)和ω(As)(80.80 mg·kg-1)的平均值分别是湖南省背景值(0.11 mg·kg-1和14.7 mg·kg-1)的21.2倍和5.5倍,污染相对严重,重金属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部>北部>中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显示Cd为偏重度污染,As和Se为偏中度污染水平,Ag和Ga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表明东江湖表层沉积物整体表现为高风险水平,主要环境风险因子分别为Cd和As,分别表现为极高风险...  相似文献   
143.
梁涛  谢高锋  米大斌  姜文 《环境工程》2020,38(2):107-113
针对PM10浓度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和波动性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的完整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样本熵(sample entropy,SE)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利用CEEMDAN-SE将原始PM10浓度时间序列分解为若干个复杂度差异明显的子序列;然后针对各子序列的内在特性结合气象因素分别建立适当参数空间的LSTM预测模型;最后将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以唐山市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实测PM10浓度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预测模型对比其他几种预测模型显示出较高的预测精度,以及良好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44.
145.
王勋功  李迎  甄毓  米铁柱  贺惠  张玉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5):766-772, 791
作为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主要平台, 454和Illumina测序方法在微生物核酸分析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本研究以16S rRNA基因为标靶, 分别采用454和Illumina测序技术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微生物DNA进行分析, 通过对序列长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进行比较, 分析两种方法在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Illumina测序获得的序列数和OTU数要多于454, 其中获得的OTUs中以非优势菌群为主。Illumina与454相比能够检出更多微生物菌群, 且检测到的稀有菌群占有较大比例。综上可知, Illumina测序技术在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物种组成方面要优于454测序技术, 454的长序列优势并未能体现出来, 且454测序技术可能低估了微生物组成及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6.
污泥高维填埋可以解决污泥产量剧增与填埋用地紧张的矛盾,但污泥混合高维填埋的边坡稳定性需进一步考证.本文以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均较强的含水率60%左右的干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GEO-SLOPE软件对污泥高维填埋堆体稳定性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填埋放坡坡度越缓,堆体稳定性越强,所允许的最大填埋高度相应越高,库容增加量越大;填埋高度越高,堆体稳定性越差;以上海老港填埋场为例,填埋单元的最佳放坡坡度为1:3.5,相应的最大允许填埋高度为28m,库容增加量为447.2万m3.  相似文献   
147.
Sixty home made wine and sixty-four grape samples were collectedfrom five territories in Jordan, where grapes and wine aremostly producted. The collected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themost use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 and organophosphorouspesticides (OPP) in Jordan, as well as for four heavy metals(Ni, Cu, Zn and Pb).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CPs residues weredetected in 73% of the wine samples but no OPPs residue weredetected which is due to generally shorter half life of thelater pesticide. Grapes showed higher incident of contaminationthan wine, however, OCPs and OPPs with both short and longhalf-lives were detected. The OPPs were detected in only8.3% of the analyzed grape samples. Heavy metals showed higher valuesin grapes than in the wine samples and it was attributed toremoval of solids during wine preparation processes or throughcontamination of wine during storage. Most of the samples werebelow toxic limit.  相似文献   
148.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溶解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调查区域内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发现在小清河河口内存在低氧区。结合盐度、COD、营养盐的分析数据,查明了小清河河口内形成低氧区的主要原因是小清河径流带来的大量有机污染物所致。  相似文献   
149.
为进一步了解洞穴微环境与气候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以广东英德宝晶宫溶洞为研究对象,对洞穴空气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进行了为期42个月(2011年12月~2015年5月)实地监测,结果发现宝晶宫洞穴微环境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近洞口处洞穴微环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而洞穴深处微环境季节变化显著变弱。洞穴微环境的变化主要受到外界气候和天气的变化以及通风效应的影响,前者是导致洞穴微环境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后者是导致洞穴微环境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此外洞穴结构和旅游活动也会对洞穴微环境变化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洞穴通风作用是影响洞穴微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洞穴沉积气候环境指标的影响可能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0.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对于富营养化水体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而锰可能是沉水植物菹草恢复过程中的营养限制性因子之一. 采用浅水湖泊(武汉汤逊湖和南湖)沉积物培养菹草,研究外源Mn(Ⅱ)对菹草生物量,w(总叶绿素)及铁、锰吸收量〔m(Mn)和m(Fe)〕的影响. 结果表明:Mn(Ⅱ)对菹草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添加Mn(Ⅱ)和不添加Mn(Ⅱ)的菹草上述各项指标值差异显著;无论是否添加Mn(Ⅱ),菹草茎叶m(Mn)与m(Fe)均呈高度正相关,菹草对Fe和Mn的吸收未表现出拮抗作用,且在菹草生长周期内,其茎叶锰铁比〔w(Mn)/w(Fe)〕保持在0.03~0.07的较低水平,与陆生植物对Fe和Mn的吸收机制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