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8篇
  免费   840篇
  国内免费   2292篇
安全科学   766篇
废物处理   280篇
环保管理   539篇
综合类   4986篇
基础理论   105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24篇
评价与监测   474篇
社会与环境   390篇
灾害及防治   27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419篇
  2020年   425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429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658篇
  2011年   657篇
  2010年   526篇
  2009年   502篇
  2008年   518篇
  2007年   494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31.
关于防范环境突发事件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环保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防范环境突发事件的3个长效机制,即排查潜在事故隐患,建立信息系统;依据信息指标,建立预警系统;控制污染事态,构建应急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2.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PM) can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via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Water-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WSOCs), a complex mix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which usually coexist with Transition Metals (TMs) in PM, have been found to contribute to ROS formation.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SOCs and TMs and its effect on ROS generation are still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ROS concentrations of V, Zn, Suwannee River Fulvic Acid (SRFA), Suwannee River Humic Acid (SRHA) and the mixtures of V/Zn and SRFA/SRHA by using a cell-free 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CFH)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 or Zn synergistically promoted ROS generated by SRFA, but had an antagonistic effect on ROS generated by SRH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V and Zn were more prone to form stable complexes with aromatic humic acid-like component (C1) and fulvic acid-like component (C3) in SRFA and SRHA.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fulvic acid-like component in SRFA more tending to complex with TMs to facilitate ROS generation through π electron transfer. Our work showed that the complexing ability and complexing stability of atmospheric PM organics with metals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ROS gener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research deploying multiple analytical methods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PM components on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 is need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3.
研究了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中厌氧生物选择区的停留时间、进水有机物浓度和系统中泥龄、曝气时间等运行参数对选择区内厌氧释磷以及有机物的吸收贮存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区停留时间lh,系统泥龄5d,曝气2h,进水有机物浓度COD/TP=60--70,选择器中释磷效果及微生物的吸附性能最优,可去除进水中78%的COD。而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试验运行过程中,SVI一直保持在30--40ml/g左右。  相似文献   
134.
采用生产废水和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系统探讨了石灰法处理磷化废水的反应时间、投药量、搅拌强度和沉淀时间等因素对废水处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反应时间达到2h,石灰投加量理论用量的2.5倍才可使废水中的磷、钙充分反应生存羟基磷酸钙,从而使含磷废水出水达标。搅拌强度和沉淀时间对除磷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5.
二级出水中磷的混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中总磷为去除对象,通过混凝的静态烧杯实验[1],确定了二级出水除磷效果较好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铁(PFC)[2]和Al2(SO4)3[3]混合使用的最佳投药量,使出水中磷(TP)符合再生水水质标准的要求.絮凝剂组合时静态混凝烧杯实验表明:PFC-Al2(SO4)3体积比1∶1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9.9/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93%,浊度去除率为33%.PFC-Al2(SO4)3体积比1:2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4.95/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88%,浊度去除率为71%.  相似文献   
136.
半导体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工艺调查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半导体行业废气排放中VOCs的种类和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共检测出26种有机物,其中以异丙醇排放量最大.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该行业VOCs2004年的排放量和2010年的预期排放量,并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排放标准控制以及清洁生产等控制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7.
战略环境评价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金城  张妍 《云南环境科学》2001,20(Z1):112-116
介绍了战略环境评价系统的组成要素,即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分析了其相互关系及各要素与战略环境评价系统的关系,通过对战略环境评价的战略结构分析,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38.
采用偶联剂法制备负载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染料废水进行脱色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将废水pH值控制在10~11,通过曝气、添加H2O2、Fe^3 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废水脱色效果,脱色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39.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蓝细菌中32P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分析游离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富集^32P的铜绿微囊蓝细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延迟期和对数期.游离附生假单胞菌的加入抑制了微囊蓝细菌中^32P的释放,而对蓝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和衰减期,假单胞菌促进其蓝细菌细胞内^32P的释放,同时也加速微囊蓝细菌的衰亡.假单胞菌对微囊蓝细菌^32P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自身的吸磷能力导致的.假单胞菌的吸磷量由假单胞菌生物量和细胞内磷浓度决定,假单胞菌在微囊蓝细菌的整个生长阶段生物量不断增加,而体内^32P浓度在开始阶段很低.直到微囊蓝细菌进入稳定期才达到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0.
垃圾渗滤液的混疑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复合混凝剂(90%PAC 10%PAM)及试剂A(一种壳聚糖)等4种混凝剂在不同pH及不同投加量的情况下.对垃圾渗滤液COD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及试剂A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PACPAM。在pH值5.5和8时。复合混凝剂投加量为400mg/L时。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8.63%和37.84%:试剂A在pH为8.投加量为100mg/L时。对COD的去除率达到3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