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简述了近40年来江苏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正朝着监测对象不断完善、监测频次渐趋合理、监测指标全面覆盖的方向发展。指出,监测能力建设滞后于管理需求、重复监测影响管理决策、冗余监测增加工作负荷、监测点位设置缺乏针对性是当前江苏省水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建立水质监测权威性、提高水质监测效能、提升数据研判能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建议,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LMDI分解方法研究山东省1991-2011年工业经济增长的环境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的变化特征,测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发现:①山东省SO2、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总体趋势改善,但污染物排放的产业集聚性特征明显,其中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25-45%,而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②规模效应是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对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调整工业结构特别是减少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是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途径;③1991-2011年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工业废气、SO2、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将分别增加或减少19.13百亿标m3、5.68万t、2.25万t、3.70万t。依据上述研究结论,需要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政策、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对当前的大气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3.
平原河网区河流纵横交错,污染物质的迁移途径复杂多变,其内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难度大。以江苏省近期发生的一起水源地污染事故为典型案例,分析了污染物浓度沿程的变化特征以及典型断面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总结事件处置的经验,为同类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4.
基于可获取的太湖国控监测点位总氮监测数据,分析了1987—2016年太湖总氮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年均值在1.74~3.88 mg/L之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1996年浓度达历史峰值;其变化具体可分为上升期、波动期、下降期三个阶段,约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湖区分析,西部湖区、北部湖区2000—2016年总氮年均浓度与全湖总氮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为影响湖体总氮浓度的主要湖区。总氮多年月均值浓度变化显示,2000—2016年湖体总氮多年月均值年内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月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9月。空间变化分析表明,西部湖区的宜武片区及南部湖区的湖州长兴片区为湖体总氮的两个污染扩散核心。湖体总氮主要受15条主要入湖河流汇入影响,这些河流总氮年均浓度整体高于湖体,是太湖总氮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5.
适合于封闭管道污水流量测量的超声波流量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封闭管道中可用于污水流量测量的时差式和多谱勒超声波流量计的原理、主要性能及其应用 .  相似文献   
36.
自来水厂生产尾水是重要的水资源。高藻自来水厂生产尾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为:藻类与藻毒素、有机物、化学药剂残留物、微生物、悬浮物颗粒。混凝-沉淀技术、混凝-气浮技术、膜技术等可用于生产尾水处理,其中以膜技术为主的组合工艺是生产尾水安全回用的优选技术。  相似文献   
37.
太湖蓝藻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治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9─2012年丰水期和平水期的生物调查获取的环境和生物数据,研究太湖蓝藻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蓝藻分布与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如温度、酸碱性、有机物和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密度等)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质基本上超出V类地表水指标,主要的超标因子是总氮。总氮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5 mg·L-1和1.65 mg·L-1,总氮在丰水期质量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丰水期蓝藻迅速生长,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盐。蓝藻仍是太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2009─2012年太湖蓝藻的密度随年份无明显变化,但随季节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丰水期蓝藻密度均值为4.87×10^7cell·L-1,明显高于平水期蓝藻密度(1.51×10^6 cell·L-1);太湖东部采样点蓝藻密度明显低于其他湖区。影响蓝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和营养盐,高温、偏碱性和高营养盐含量都会增加蓝藻的密度。蓝藻与其他浮游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蓝藻密度增加促进了枝角类的生长。推荐利用机械打捞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方法,因为这2种方法可在降低蓝藻密度的同时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太湖蓝藻水华的风险。增加其他藻类和枝角类控制蓝藻水华方法可行性较差:1)蓝藻暴发时期其它藻类对能量和营养的竞争能力弱于蓝藻,难以抑制蓝藻的生长;2)在太湖中增加枝角类可能降低现有蓝藻的密度,但建立完整的食物链体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防范生物调控中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如其他藻类水华等)较困难。  相似文献   
38.
太湖水质与水生生物健康的关联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分别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法评价2008~2012年太湖水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太湖全湖水质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健康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水质评价和水生生物评价结果在较大的尺度上呈现相同的趋势:从全湖尺度上看,水质和水生生物评价都显示东太湖的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上好于太湖其他部分.从时间上看,2008~2012年太湖水质等级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均低于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两种评价结果在短时间尺度和某些点位间存在差异,这是由于:①两种评价方法关注的时间尺度有所差异;②水生生物健康不仅与水质有关,还与水体生境有关.有机污染物和过剩营养盐是影响太湖水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太湖及其入湖河流中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的浓度是改善太湖水质和水生态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在深入分析数据修约规则的基础上,采用Excel 2010中的IF、EVEN、INT、ROUND和FIXED函数,提出了一种数据修约函数组合嵌套模式,并根据各个指标的具体修约要求,结合省内实际监测数据,给出了具体的修约函数公式。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修约函数公式,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在于一些重金属指标。以灵敏度最高的分析方法的检出限设置修约小数位数,不仅可以实现数据修约的简便化、快捷化,还可以促进各监测机构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0.
基于江苏省“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工作,指出监测点位设置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点位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思路,总结监测网络调整结果,并开展点位优化调整的成效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