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 毫秒
111.
NOx对动物和人体及环境的危害都非常大;而废旧电池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其中却不乏可回收利用物质。实验以废旧电池碳棒作为吸附剂吸附氮氧化物,利用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设计,探讨了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吸附剂用量、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确定了其最佳工艺条件。对吸附性能影响大小依次为吸附剂量、初始浓度、反应时间;最佳工艺组合为吸附剂量为1.00 g,氮氧化物初始浓度为0.050 mol/L,反应时间为55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的氮氧化物去除率达71.82%,单位吸附剂吸附量为788.98 mg。此外,针对反应前后吸附剂还做了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  相似文献   
11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绿潮灾害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2013年南黄海海域绿潮浒苔遥感监测分布面积数据及温度、天气状况、风向、风力、浪高5个影响绿潮浒苔扩散的气候因子,建立了相应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通过模型中各影响因素权重的变化分析绿潮灾害的发展过程,并与传统的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对比,支持向量机回归更能准确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及权重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权重变化规律的分析,给出在绿潮发生过程中漂浮、爆发和消亡阶段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13.
西安冬、夏季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西安市冬、夏季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2010年1月和7月分别在西安城区4个站点及上风区高陵(GL)和下风区黑河(HH)连续采集2周的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空间变化表现为:城区站点浓度均值(172.6μg.m-3)>上风区点GL(98.9μg.m-3)>下风区点HH(81.0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41.8%,其中SO24-、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离子质量浓度的35.1%、22.6%和12.2%.Na+、Ca2+和Mg2+在冬、夏季浓度相差不大,而SO24-、NO3-、NH4+以及K+、Cl-等均明显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SO24-、NO3-和NH4+在冬、夏季空间变化均表现为城区站点>GL>HH,这3种离子夏季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为NH4HSO4和NH4NO3,而冬季主要以(NH4)2SO4、NH4NO3和NH4Cl形式存在.NO3-/SO24-的比值为0.64,表明西安市固定源仍是主要污染贡献源,但是移动源所占比例较之前研究有所上升,应采取一定措施控制机动车数量并加强排放监控.  相似文献   
114.
为了防止水电工程项目中大型施工设备之间发生碰撞现象,应用GPS和RFID组合定位技术对施工设备进行实时定位,并根据设备间不同的相对运动情况,考虑设备运行过程中需满足的安全距离,建立了施工设备防碰撞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施工设备防碰撞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对施工设备之间的碰撞现象进行预警,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5.
钟莉  曾平  焦剑  张婷  鲁欣  冷艳杰 《环境工程》2017,35(5):131-135
在密云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选择3个典型水库,分析水体营养物质浓度对叶绿素a(Chl-a)含量的影响,并利用水体营养物质浓度计算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总磷浓度(C_(TP))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高锰酸钾盐指数(C_(COD))和总氮浓度均与Chl-a之间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有所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C_(TP)计算Chl-a的单变量方程和利用C_(TP)和C_(COD)计算Chl-a的双变量方程,其中双变量方程计算效果略优。对于水深较浅的草型水库,可利用C_(TP)和C_(COD)计算Chl-a。  相似文献   
116.
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工艺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闾刚  徐乐中  沈耀良  吴鹏  张婷  程朝阳 《环境科学》2017,38(3):1116-1121
为研究如何获得厌氧氨氧化的快速启动工艺,采用两种不同水力流态反应器:完全混合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和推流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分别接种絮状硝化污泥,考察其厌氧氨氧化快速启动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反应器均能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MBR启动周期(90 d)比ABR(111 d)缩短20%;稳定运行期内,MBR总氮(NH_4~+-N+NO_2~--N)平均去除负荷[0.098 kg·(m3·d)-1]也明显高于ABR[0.089 kg·(m3·d)-1];此外,两个反应器中污泥形态差异明显,MBR中污泥呈絮状,而ABR第1隔室中以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为主;NH_4~+-N、NO_2~--N和NO_3~--N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表明:相较于ABR,MBR能实现完全的生物截留,使得系统内含有更多种类的脱氮功能菌,有利于氮素的去除.MBR在厌氧氨氧化的快速启动方面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对杭州湾外泥质区3根沉积柱样中木质素的分布特征及有机物来源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短时间尺度内该区域沉积环境的变化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源有机物是该海域有机物相对主要的来源;柱状沉积物Ra7、Za6和Zb7的木质素含量Λ8(以OC归一化)分别为(1.06±0.29)×10-2、(0.89±0.33)×10-2、(0.99±0.20)×10-2。总体来讲,受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域木质素含量较高,且在短时间尺度内陆源有机物的贡献随着年代增加逐渐减少,而东海环流体系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柱状样中有机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木质素的植被参数S/V和C/V的范围分别为0.33~1.35和0.07~0.26,两者的交叉作图说明Ra7和Za6中木质素的母源植被以被子植物草本组织为主,Zb7则是被子植物草本组织和裸子植物草本组织的混合;降解参数Ad/Al和P/(V+S)分别在0.30~0.60和0.39~0.63之间,揭示沉积柱中的木质素经历了中等程度的氧化和去甲基/去甲氧基降解。  相似文献   
118.
研究了CTMAB-蒙脱石-恶臭假单胞菌复合体吸附Pb2+的物理化学特性,考察了时间Pb2+浓度、pH、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合FTIR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TMAB-蒙脱石、细菌及其复合体对Pb2+的吸附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90min时可基本达到平衡。Pb2+在细菌表面的吸附动力学以Elovich方程为最佳模型,其次为一级动力学方程。改性矿物-细菌复合体和CTMAB-蒙脱石对Pb2+的吸附均以一级动力学方程为最佳模型。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三种表面对Pb2+的吸附热力学。随着体系pH值和温度的升高,CTMAB-蒙脱石、细菌及其复合体对Pb2+的吸附率均逐渐升高。与CTMAB-蒙脱石相比较,EDTA对复合体表面Pb2+的解吸率较大,而去离子水和NH4Cl对Pb2+的解吸率较小。复合体与Pb2+之间可能存在络合、静电力和离子交换等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9.
黄海、东海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溶解有机碳(DOG)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海域DOC的浓度范围为0.44~12.03 mg/L,平均浓度为(0.99±0.80)m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垂直方向上除了底层外随着深度增加DOC的浓度降低.位于南黄海中部的03断面,DOC的分布整体上比较均匀,断...  相似文献   
120.
2008年浒苔消亡末期有机碳分布情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008年夏季浒苔消亡末期对黄海绿潮爆发区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在浒苔消亡末期调查区域内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其他数据分析了浒苔爆发对有机物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浒苔消亡末期调查海域内DOC的含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表、底层在青岛近岸均出现了高值,这是由于浒苔消亡过程中释放出DOC。POC也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表层的高值区出现在青岛近岸,主要来源于未沉降的浒苔和分解残体。10 m层和底层在近岸区含量均大于200μg/L,且表现出明显的离岸减少的趋势。受浒苔消亡产生的大量生物碎屑和沉积物再悬浮、陆源输入等的影响,相比之下浮游生物的现场生产对POC含量和分布的作用不显著。颗粒物中C/N出现了罕见的高值(平均含量为106.75),这是由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中,碳骨架比含氮基团稳定性好,不易分解。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这是受到了浒苔消亡过程中的生物活动以及下沉分解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