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38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菲律宾蛤为指示物种,并利用美国环保署提出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式从人类的角度对中国渤海海域不同地区(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盘锦、锦州湾生态监控区-锦州、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监控区-北戴河、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天津、黄河口生态监控区-东营、莱州湾生态监控区-莱州以及大连市营城子、鲅鱼圈)的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Cr、Pb、Hg、As的污染状况作出一个系统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几个地区的非致癌污染物Hg风险等级处于Ⅰ级,对于人类不构成任何威胁;致癌污染物Pb的风险等级为Ⅰ级,同样对人类也不构成任何威胁,As的风险等级基本处于Ⅲ级水平,为人类可接受水平,但Cr的风险等级基本处于Ⅴ级等级范围,可能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威胁,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长江口水域船舶交通事故的形成原因,提出一种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船舶交通事故分析方法。首先,采用文本挖掘技术深度分析多源海事事故调查报告和相关文献,从环境、船舶、人为和组织等方面构建诱发长江口水域船舶交通事故因素集;然后,采用卡方检验法分析风险因素之间耦合关系,构建多因素耦合作用下长江口水域船舶交通事故的贝叶斯网络(BN)模型;最后,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提取长江口水域船舶交通事故致因链,进而提出相应的事故防控对策。结果表明:诱发长江口水域船舶交通事故的致因链共有8条,其中,大风、货物积载不当、船型、不安全航速、疏忽瞭望、未对危险作出充分估计、未履行让路义务和未能尽早采取积极的避险措施8个风险因素是诱发长江口水域船舶交通事故的关键共性因素。  相似文献   
73.
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平衡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利  沈镭  陶建格  钟帅  张悦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97-1705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研究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开展自然资源核算的理论基础。由于对自然资源产权关系和价值活动认识的不一致,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平衡关系的认识存在不同,也导致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长期陷入争议状态。对于《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12:中心框架》(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SEEA 2012)的“期初+增加-减少=期末(期初-减少=期末-增加)”四柱平衡基本认识一致,但对于“资产=权益”、自然资源负债的确认等是否列入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的框架存在较多争议。自然资源相关研究的学者较多认为应基于SEEA 2012的“期初+增加-减少=期末(期初-减少=期末-增加)”四柱平衡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分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表、负债表,报表基于统计调查结果列示,因此严格意义上也无法称之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准确说应该称之为自然资源统计报表;会计学界相关研究的学者较多认为应基于“资产=负债+权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采用会计学复式记账进行核算,但由于对自然资源属性认识存在差异,部分学者提出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概念理解也不统一,没有学者据此设计自然资源复式记账的过程核算体系。论文基于资源科学和会计学理论的交叉研究成果,以资源产权属性和价值属性为基础,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体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采用复式记账,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静态平衡关系和动态平衡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静态平衡关系总体表示为“资产=权益”,这是借贷记账的理论基础;动态平衡关系表示为:“期初+增加-减少=期末(期初-减少=期末-增加)”、“入-出=余”,这是进行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理论基础。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恒等式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  相似文献   
74.
基于新奥法隧道围岩变形动态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隧道施工的复杂性,依据新奥法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基于新奥法隧道围岩变形动态监测方法。依据重庆地铁隧道某车站的工程实践,结合传统监控量测方法的程序,对动态内容进行了介绍。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水平收敛位移作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围岩变形的一般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新奥法隧道围岩变形动态监测方法,通过自身方案的不断改进,不仅可以有效地为设计、施工与支护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而且可以用于优化隧道二次衬砌时间。为围岩分类、大变形预测、岩爆预测、岩石松动圈预测及反分析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聚合釜爆炸事故树模糊数学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算聚合釜爆炸事故概率时,针对传统事故树分析中对不精确事件不能够得到有效处理这一问题,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L-R型模糊数,采用正态型隶属函数,将事故树和模糊理论有机结合,解决了以往事故树无法解决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值的问题.在事故树及模糊算子的基础上,得出顶事件模糊概率可能性分布,对聚合釜爆炸事故进行分析,使得事故树分析的范围得以扩展和延伸.利用结构重要度系数近似值法进行结构重要度分析,确立了影响系统的最主要因素,为系统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6.
通过根箱试验,从土壤根际微生物角度揭示活性污泥萃取液(简称萃取液)调控水稻苗期生长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机理。试验设计不同萃取液配施减氮处理(T1,空白对照;T2,常规施肥对照;T3,减氮30%配施0.2 g/kg萃取液;T4,减氮30%配施0.4 g/kg萃取液;T5,施用8 g/kg萃取液全量替代化肥氮,即减氮75%),研究萃取液配合氮肥减施对水稻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萃取液可显著增加水稻幼苗的叶面积、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萃取液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 H,降低土壤电导率,增加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β多样性结果显示,萃取液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主要作用在根际及近根际土壤中,不同萃取液处理组与空白及常规施肥对照组间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萃取液的施用可增加有机污染物降解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如黄色土源菌、Candidatus_Udae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51%~541%、26%~320%和55%~364%。采用FAPROTAX土壤功能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7.
以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的BOD生物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一株耐高渗透压的酵母菌种作为敏感材料 ,研制的的生物传感器可采用稳态呼吸速率法进行 BOD快速测定。该方法与广为采用的五天生化需氧量标准稀释测定法有良好的相关性 ,线性范围为 0~ 2 0 0 mg/ L,可在 1 5 min内完成一个样品 BOD的测定。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准确度 ,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 0 .9987  相似文献   
78.
陈为公  张娜  张友森  程准  张悦 《灾害学》2021,(1):1-6,17
提高城市灾害韧性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确定城市灾害韧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DEMA-TEL(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法)与ISM(解释结构模型法)相结合,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明晰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与层次结构,绘制原因结果图,构建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从而直观的呈现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城市灾害韧性影响因素可...  相似文献   
79.
SBR工艺运行条件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和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9,他引:45  
采用模拟配制生活污水,研究循序间歇反应器(SBR)工艺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和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分别对进水中不同COD/TN比(11.79,18.85,20.72,24.66)、COD/TP比(27.85,44.53,48.93、58.25)、TN/TP比(4.00,2.36,1.54)、温度(22℃,15℃,8℃)和污泥龄(16d,10d,5d)作比较,发现进水中较高的COD/TN比(24.66)、COD/TP比(58.25)、温度(22℃)和较低的污泥龄(10d)对生物除磷和颗粒的形成有利;适当的TN/TP比(2.36)、接种污泥的选择是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0.
改性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珊  赵春朋  李涛  冯婷  刘丹荣  张悦  魏莉 《环境化学》2020,39(7):2013-2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