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逐步见到成效。但是要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在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大好形势之下,各个行业、企业都在积极制订实施节能减排方案,其中有不少切合生产实际、符合生产需要、投资回收率高且节能效果显著的优质项目,下面就对其中的"天然气发电机余热回收利用"项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2.
以无锡市惠山森林公园毛竹林和青山公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内和林缘的小气候日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惠山森林公园与青山公园的相对湿度日变化皆呈先减后增趋势,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相对湿度分别为67.6%、65.6%,林缘相对湿度分别为61.8%、63.4%;温度和综合舒适指数日变化皆呈先增后减趋势,也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温度分别为28.2℃、27.5℃,林缘分别为29.8℃、28.9℃;林内综合舒适指数分别3.5、3.2,林缘综合舒适指数分别4.8、4.1。2)08:00~17:00林内人体舒适度高于林缘,其他时刻人体舒适度低于林缘。3)与密度较大的惠山森林公园竹林相比,青山公园竹林综合舒适指数降低了0.1~0.7,平均值为0.3,即密度较小的青山公园竹林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最佳,为秋初时节人们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3.
采用旷场实验,通过连续6天的实验观察,分析昆明种小白鼠在不同浓度女贞枝叶挥发气味环境中处理后其行为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女贞枝叶挥发物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影响,以此来客观评价女贞挥发物的保健功能。结果表明:1)处理组小白鼠运动总路程大于对照组,表明女贞挥发物有助于提高小白鼠的兴奋性。2)中央活动路程和站立次数两项指标呈现阶段性变化,探究适应阶段处理组小白鼠的指标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熟悉环境阶段组间差异减小,但处理组的指标数值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表明女贞挥发物有利于促进小白鼠的探究性行为,提高其感知能力、学习和记忆力水平。3)实验过程中处理组小白鼠的粪便粒数始终比对照组少,表明女贞枝叶挥发物有利于缓解小鼠对新环境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44.
选择福州市中心城区3种典型的行道树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CO为交通污染物的示踪气体,分别对绿化带两侧,即道路中央和人行道上CO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道路中央CO浓度与人行道上CO浓度的差值ΔC。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行道树对交通污染物扩散有显著影响。主干道低覆盖度结构,最有利于交通污染物扩散;主干道高覆盖度结构和支路结构,则不利于交通污染物的扩散,使大量污染物涌入人行道,对行人健康构成危害。交通污染物的扩散效果取决于树冠结构,通过对各道路树冠结构的研究发现,疏透度与覆盖度均较小时,扩散效果最好;疏透度较大、覆盖度也较大时,扩散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5.
为了更好地掌握超浅隧道爆破振动规律,以青岛地铁太延区间超浅埋隧道爆破振动为例进行了研究。在地表7层建筑物各层相同位置布置测振仪对爆破振速进行实时全面监测,通过对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爆破时单段最大起爆药量与实测振速关系的回归拟合,发现此隧道的爆破振动规律并不符合一般埋深隧道适用的萨道夫斯基公式,据此提出了临空自由面影响系数,得到了萨道夫斯基计算公式的修正拟合系数。修正后的萨道夫斯基公式可更好地反映3类炮眼爆破的实际振速衰减规律,该规律可为城市地铁类似隧道的爆破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侧柏、香樟枝叶挥发物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导电生理技术手段,采用与情绪有较大关系的最常见的生理指标为因变量,从嗅觉的角度研究侧柏和香樟两种常见绿化树种的挥发物对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嗅闻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挥发物后人体手指温度极显著升高,人体血氧含量略有增加,平均心率、心电RR间期值显著降低;嗅闻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气味后人体手指温度、血氧含量显著降低,平均心率略有变化,心电RR间期值极显著升高。说明人处在侧柏环境中情绪趋于放松状态,感觉清新、舒爽、愉悦;而在香樟气味环境中人表现出紧张、不快,甚至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厌恶情绪。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植物保健功能指导人居、游憩环境中绿化树种的科学配置。  相似文献   
47.
根据国家与湖北省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土地利用图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基础,利用GIS对武汉市的生态用地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可用土地规模为51 028.75~113 537.77 hm2,如能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则全市的林木绿化率仅此就可以增加6.01%~13.37%。其中未利用土地如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4.1%,其他的水岸、道路、坡耕地等的绿化潜力为1.91%~9.27%。目前的林业生态建设应该首先以挖掘未利用土地的绿化潜力为主,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用地向林业生态用途的转化。  相似文献   
48.
耕地休耕制度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立足于探索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和技术方法,以此解决因休耕地错配而导致休耕的效率和效益受损问题。以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贵州省松桃县为例,采用基于休耕目标的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法诊断识别休耕地,并按照休耕要求优选休耕地。结果表明:(1)广义上的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本质,就是将休耕规模、休耕区域、休耕时序和休耕技术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对休耕地的“定量、定位、定序、定术”宏观调控。(2)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基础是基于耕地健康综合评价的休耕地诊断识别,耕地健康程度由耕地质量目标和耕地产能目标共同决定;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核心内容是空间约束,以集中连片作为主要约束条件。(3)松桃县耕地健康程度一般,休耕潜力较大且旱地明显比水田休耕潜力大,适度休耕为主、优先休耕为辅。(4)水田休耕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部和南部乡镇,旱地休耕区域全县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乡镇。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不同供风量对褐煤自燃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平庄瑞安煤矿褐煤作为试验煤样,利用程序升温试验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低温氧化阶段不同供风量条件下褐煤自燃极限参数与温度、供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在40~120℃时,随着供风量增大,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温度在120~200℃,供风量为40~80 mL/min和160~200 mL/min时,随着供风量的增加,其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增加,上限漏风强度减少;供风量为80~160 mL/min时,在供风量增大的情况下,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随着供风量减小,煤样临界点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50.
升金湖湿地时空演变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升金湖湿地是我国主要的鹤类越冬栖息地之一。研究升金湖湿地时空变化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湿地生态环境改善、鹤类种群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1986~2015年升金湖湿地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Grus leucogeranus)、灰鹤(Grus grus)及白枕鹤(Grus vipio)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分别进行了曲线拟合;结合升金湖湿地1986~2015年间8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湿地时空变化与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草地、水田、滩涂及其他用地的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而林地、旱地、水域及芦苇沼泽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态势;4种鹤类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曲线拟合中白鹤和白枕鹤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方程拟合度较高;芦苇沼泽地及水域面积变化与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草地、滩涂及水田的面积与鹤类种群数量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其他景观面积变化间接对鹤类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关键词: 时空变化;鹤类;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升金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