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浅谈西安古建筑防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安古建筑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筑结构特征、材料特征、位置及布局特点等建筑自身情况,结合其消防管理及消防设施现状、人员特征、潜在点火源情况和西安气候季节特点,分析了西安古建筑火灾危险特征.从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合理进行建筑防火改造,科学配备消防设施,先进消防技术利用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古建筑火灾防治管理建议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以风电场项目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国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法律规定、发展现状,总结后评价的研究内容,并通过对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风电场的调查,探索风电场生态影响后评价的关注重点、开展对象、评价内容、监控建议等,为开展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4.
15.
硫酸锰废渣浸出毒性及淋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市兴镇13家硫酸锰厂的生产废渣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造受到了严重破坏。本文在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渣柱淋滤实验以及废渣的全分析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废渣的组成、浸出毒性大小以及在当地酸沉降条件下的淋滤特征,为其安全处置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证明,废渣中重金属种类多、含量高,尤其是锰,高达138800mg/kg。渣的浸出毒性虽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但远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衰减可用负指数方程来描述。在酸雨淋溶下,渣中的锰离子会在短时期内大量释放后,维持在一相对较低水平长期释放,对环境威胁巨大。  相似文献   
16.
企业清洁生产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洁生产改变了过去工业污染“末端治理”的传统模式,合理有效地使用原材料和能源,减少工业污染的产生和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当前,全国各企业正纷纷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应该着重把握的6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酸性矿山废水治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氧化的硫化物矿物尾矿上叠加生活污水或乙酰丙酮等阻断尾矿向酸性矿山废水转移过程中,引发了硫化物矿物氧化产生的还原性硫与有机污水中一些水溶性有机物以及乙酰丙酮的作用,生成以CS_2为主的新的二次污染物.  相似文献   
18.
微波催化燃烧技术将微波辐照与吸波型催化剂相结合,可用于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催化燃烧处置.研制了 Pt/CuMnCeOx/堇青石和Pt/CuMnCeOx/纳米陶瓷整体式蜂窝状催化剂,并开发了微波催化燃烧VOCs的装置,将其应用于印刷包装行业的VOCs治理.通过操作条件的优化,考察了微波催化燃烧技术对VOCs...  相似文献   
19.
杨-桤短期混交的林地土壤养分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泗洪县陈圩林场5年生的具有不同混交比例的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95’)和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混交林为对象,对混交5年后所产生的林地局部土壤养分异质性以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从养分供应和平衡角度探讨引入固氮树种进行混交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混交效应,为杨树人工林养分管理及杨树混交林营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杨-桤混交5年整体上提高了林地土壤p H值,但其提高程度随桤木比例的增加而下降。杨-桤2∶1混交林分中由杨树与桤木围成的行间0~10 cm土层的土壤pH值为6.98,显著低于由2行杨树所围成的区域(7.29),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各种混交比例林分的不同区域变化不大,而全磷含量则表现为混交林分略高于杨树纯林。4种混交比例林分土壤中硝态氮占无机氮总量的98%以上,同一混交林分中靠近桤木行区域的0~10cm土层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整体上高于靠近杨树行的区域,其中杨-桤1∶2混交林分中由2行桤木所围成的区域的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0.60 mg·kg~(-1))是杨树纯林的2.14倍。杨-桤2∶1混交林分中由杨树与桤木围成的区域0~10 cm土层土壤C∶N比(9.48)和C∶P比(29.13)均显著低于杨树纯林(分别为12.46和39.64),反映了混交引起的林地养分提高效应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改变。整体而言,固氮树种桤木的引入在混交5年后即导致混交林地土壤出现一定程度的养分异质性,提高了林地局部区域的土壤养分含量、供应能力,并改变了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抗生素生产大国,抗生素生产过程伴随产生大量的含抗生素残留的有机废水,通常采用厌氧生物技术进行处理。然而传统的厌氧处理技术对抗生素废水存在效能不高的问题,并且难以实现废水中常规污染物、抗生素与耐药基因的协同控制。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同时具有厌氧处理与膜处理技术的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方面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进展,从常规污染物去除和耐药基因削减两方面阐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优势;重点梳理了抗生素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处理过程中生物效能的抑制和耐药基因赋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水解预处理去除抗生素残留效价(抑菌活性)-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处理工艺作为短流程的抗生素废水处理最佳策略,在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的同时实现对耐药性的协同控制,为制药废水绿色、高效和安全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