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以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装置,研究了Fenton工艺与Fenton+O3工艺处理模拟阿莫西林废水的效果,考察了FeSO4·7H2O的投加量、温度、旋转床转速、液体流量及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表明,Fenton+O3工艺的COD脱除率及BOD5/COD相对于Fenton工艺分别提升26.7%和140%。该工艺在pH为3、温度为25℃、液体流量30 L/h、气体流量2.5 L/h、转速800 r/min、H2O2的投加量为1 mmol/L及Fe2+投加量为0.4 mmol/L的条件下,100 mg/L的模拟阿莫西林废水中COD的去除率达到57.9%,BOD5/COD从0增加到0.36,满足后续生化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42.
基于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EM),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精准分析印染生化尾水电解过程溶解性有机物(DOM)结构和组成,揭示宏观水质指标COD、BOD变化的本质.三维荧光光谱PARAFAC分析显示,印染生化尾水存在酪氨酸类(C1)、色氨酸类(C2)、腐植酸类(YC3)3个荧光组分.15mA/cm2电流密度下,经过一定时间电解(如30min),原荧光强度开始逐渐减弱,C1、C2组分最大荧光强度(Fmax)变化不大,出现最大荧光强度(Fmax)降低的DC3色氨酸类组分,废水B/C比从0.27提升至0.42,即尾水可生化性得到提升.进一步分析,电解过程,印染生化尾水DOM的C=C、C=O、C-N、C-O-C结构被降解,原水中烯烃、酮类、胺类、醇类、苯类、卤代烃、酯类等有机化合物被逐步降解为小分子有机酸、烷基酯、烷烃等,这是荧光团转变、可生化性提升的本质原因.三维荧光直观反映了电解过程DOM组成结构的特征光谱,为科学评估电解技术效果和后续印染生化尾水排放溯源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