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8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836篇
安全科学   353篇
废物处理   328篇
环保管理   383篇
综合类   2751篇
基础理论   865篇
污染及防治   1774篇
评价与监测   183篇
社会与环境   175篇
灾害及防治   2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活性炭为催化剂,对微波辅助空气氧化水溶液中的五氯酚进行了处理研究.考察了活性炭投加量、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和通气量对溶液中五氯酚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气量为0.2 L/min,微波功率800 W和微波辐射60 min时,五氯酚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对微波辐射前后的滤液进行紫外扫描和pH分析,可证实五氯酚被降解.  相似文献   
992.
对模糊神经网络(FNN)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具有五层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仿真实验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与容错性.该控制器能够自动调整隶属度函数、动态优化控制规则,将其应用于溶解氧控制和出水水质预测,结果表明可以快速、有效地使溶解氧浓度达到期望值,实际出水水质预测结果也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3.
选用适合热电厂特点的水处理剂,利用静态试验。动态模拟试验手段,对城市生活污水回用于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复配药剂的阻垢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表明。污水回用是可行的,为城市生活污水回用于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994.
Fenton试剂法处理甘氨酸废水中COD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用Fenton试剂对甘氨酸生产中的工业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影响程度及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得出了最佳的操作条件为:H2O2:COD=1.8,[Fe^2+]=40mmol/L,反应温度40℃,pH值为3,反应时间为80min,最终的COD去除率为68%左右。  相似文献   
995.
采用γ-射线辐照法对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从固体组分、可溶性组分及厌氧产气量等角度来探讨γ-射线辐照法改善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特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γ-射线辐照处理后,污泥的平均粒径减小,在辐照剂量为6.51-30.75kGy范围内,粒径的减小率达30%-50%;可溶性有机组分随着辐照剂量升高而增加,当辐照剂量为19.4kGy时,SCOD增加率达552.5%;与未辐照相比,污泥经2.48、6.51、11.24kGy辐照处理后,厌氧消化累计产气量分别增加8.89%、19.74%和35.81%。γ-射线辐照法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污泥厌氧消化特性的方法,11.24kGy左右的剂量可作为污泥预处理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996.
铁炭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铁炭法对高浓度难降解拉开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接近工业化的动态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化铁炭工艺对橡胶工业拉开粉废水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在Fe:C=2:1,pH=4,停留时间60min,曝气量0.1m^3/h时,拉开粉(BX)和COD的总去除率分别约为80%和45%。  相似文献   
997.
一体化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装置采取特殊的沉淀区构造,改变了活性污泥的循环流动方式,通过间歇曝气,反应区交替处于好氧/缺氧状态,达到了有机物高效去除、高效硝化反硝化及控制污泥膨胀的效果.该方法具有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能耗低、流程简洁和操作管理方便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一体化中小型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998.
含砷污泥的粉煤灰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硫酸废水处理系统的中和污泥属于有害废渣,其中As浸出率超标.采用固化的方法处理某冶炼厂硫酸废水中和污泥,发现以水泥∶粉煤灰∶污泥=1∶1∶2的配比固化后,固化块浸出液浓度达到国标规定(1.5 mg/L).研究表明,粉煤灰替代水泥50%可达到较好的固化效果,浸泡24 d后浸出浓度达到稳定值,pH值为7时浸出浓度最小,外加剂对固化有负影响,采用湿养护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9.
氧化沟反应器流体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CFD数值计算和体视PIV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卡鲁塞尔氧化沟反应器流场特性。探索复杂边界条件下反应器流场的模拟方法,采用体视PIV技术分别测量了反应器直道、弯道处三维全场流速;研究不同位置处纵、横、垂三向的流动结构和沿程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模拟与实验结果较吻合;纵、垂两向的流动分布是决定沟内水力特性的主要因素;横、垂两向的流动是决定污泥沉积位置的主要因数;外沟靠近曝气叶轮直道段的流速分布上大下小,在低速区底部易发生污泥沉积;外沟远离曝气叶轮直道段流速分布上小下大,利于防止泥水分离;弯道段受横比降和横向环流的影响,内侧容易形成低速区或停滞区而发生污泥沉积。  相似文献   
1000.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re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owever, ho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technology system interacts with both remains unclear. We propose a process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among technology,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via seven interactive elements: technologies, actors, receiving bodies, natural contexts, social contexts, temporal–spatial contexts, and outcomes.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agricultural and wat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8000 bc to 1911 ad.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se elements did not play equally important ro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with social contexts most dominating during the earlier periods and both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rising towards the later periods. The proposed model, by identifying the elements in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a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an act as an analysis device to assist in reconfiguring a more sustainable socio-technological system.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10.1007/s13280-020-01424-7)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