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12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273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针对近年来地铁施工事故频发,难以快速、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处置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地铁施工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导致地铁施工事故的相关因素,用Protege软件对以往地铁施工事故应急案例建立知识本体模型。通过目标案例与本体库中的源案例进行相似度计算与匹配,检索出案例库中相似度超过阈值的源案例,然后再对比筛选后的源案例与目标案例之间的关键属性相似度,从而决定进行规则推理或直接参考该案例的应急措施,以此提高应急处置的速度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2.
乡村路网对三峡库区社区水平森林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路作为人为扰动介质被认为是短时空尺度森林景观演化或用途转换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体现为明显的“通道-阻隔”效应。论文以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和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的缓冲叠加功能,基于路网动态变化角度,从类型、林龄、起源等主要森林结构方面分析路网变化对森林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道路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道路质量以等外公路和村级公路的改善为主。2)道路对森林景观干扰性明显。森林从类型、起源、林龄三方面在道路缓冲区内的破碎度均高于非缓冲区内的破碎度。1992—2002年及2002—2014年两个时期相比,前一时期其他灌木林、幼龄林以及萌生林大幅减少,基本表现为道路缓冲区内减少量大于非缓冲区内减少量。后一时期乔木林、中龄林以及萌生林有所增加,其他灌木林和成熟林轻微减少,其中,乔木林在道路缓冲区内增加量大于非缓冲区内增加量,中龄林及萌生林则表现为道路缓冲区内增加量弱于非缓冲区内增加量。3)道路影响域范围内,在无政策性干预条件下,道路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导致森林景观的退化,低级路段的消失则有助于森林景观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3.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chlorobenzene (CB) degrad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by electro-heterogeneous catalysis.The effects of current density,pH,and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on CB degradation were determined.The degradation effciency of CB was almost 100% with an initial CB concentration of 50 mg/L,current density 15 mA/cm2,initial pH 10,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0.1 mol/L,and temperature 25°C after 90 min of reaction.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the degradation eff...  相似文献   
104.
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保证当代人和未来人能否享有真正福利的基础,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在河涌污水治理上构建有效的人工湿地植物处理系统提供依据。选择10种净化能力较强的挺水植物,组成6种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模拟人工湿地的环境进行静态培养试验,测定出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及在不同污水的停留时间(HRT)下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6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组合在HRT为5 d时对NH4+-N、TN、TP、CODCr、BOD5的去除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2%、81.2%、91.3%、71.8%、79.4%)均较高;以组合1: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 indica+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的处理效果为最佳。不同水生植物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率取决于HRT,当HRT从1~5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均逐渐增加,当HRT从5~7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却均迅速下降;说明3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系统对河涌污水NH4+-N、TN、TP的净化效率均以HRT为5 d时最高。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控制胺类捕收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借鉴表面括性剂等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评价体系,采用BOD5/CODCr法和OECD-301B(IS0 9439)标准对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性进行评价,考察分子结构对生物降解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十二胺、十八胺、癸烷基丙基醚胺(醚胺609)、十二烷基丙基醚胺(醚胺601)、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28d最终好氧生物降解率分别为76.0%、50.6% 、63.2%、56.3%、63.4%、68.0%,生物降解指数分别为173.4、162.2、160.8、149.4、164.6、171.2,其中癸烷基丙基醚胺和十二烷基丙基醚胺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时间分别为2d和4d,除癸烷基丙基醚胺和十二烷基丙基醚胺的BOD,/CODC值小于0.3以外,其余4种药剂的BOD5/CODCr值均在0.3以上.综合两种评价方法,这6种胺类捕收剂均属于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其生物降解性从大到小为: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醚胺609、十八胺、醚胺601.相对来说,有机物碳链越长,其降解性能越差,另外,碳链中醚基的加入也影响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能.最后初步探讨了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07.
过水性湖泊——骆马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具有防洪抗旱、饮用水供给和生态维护等多种功能.为了解骆马湖水质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2009~2020年长序列逐月实测数据,结合1996~2008年历史资料,分析了骆马湖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NH+4-N)等指标的长期演变、季节动态和空间格局,探究了气象和水文因子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25年来,骆马湖水质总体处于Ⅳ~劣Ⅴ类.ρ(TN)变化明显(1.06~3.49 mg·L-1),历经波动下降(1996~2002年)、显著的年际波动(2002~2015年)和显著上升(2015~2020年)这3个阶段,是骆马湖的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显著下降(2.97~6.38 mg·L-1),ρ(TP)和ρ(NH+4-N)波动相对较小,分别介于0.024~0.076 mg·L-1和0.11~0.69 mg·L-1. 2017~2020年夏...  相似文献   
10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利用16S rD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方法,测定了4种利用类型土地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并分别构建了可视化的细菌网络.结果表明,旱田和水田土壤细菌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与模块性较小,而节点数、连接数、平均连通度和聚类系数较高;4个细菌网络均以正相关关系占优,天然林地负相关比例较高;酸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土壤细菌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4个细菌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1%),并非本研究区域的主体细菌;旱田土壤菌群主要受TP显著影响(P0.05);水田土壤菌群主要受黏粒、粉粒和含水量显著影响(P0.05);天然林地和城市绿地土壤菌群主要受C/N显著影响(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细菌网络规模更大,物种间关系更加复杂,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中的细菌均以协同合作关系为主,天然林地土壤细菌之间存在更强的竞争作用.水田和旱田土壤细菌对外界环境因子的扰动更加敏感,响应迅速,群落结构更易发生变化;部分细菌在网络间存在角色转化现象,低丰度菌群在构建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解偶联蛋白2(PPARγ/UCP2)在甲醛(FA)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本文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0070907组(抑制剂组)、3mg/m3 FA组、3mg/m3 FA+T0070907组,进行连续21d的实验暴露,在第22d取脑组织测定脑组织脏体比并匀浆,检测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核因子κB (NF-κB)、白细胞介素6(IL-6)、PPARγ、UCP2等生化指标,通过Nissl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T0070907组和3mg/m3 FA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受损,GSH含量下降,ROS、MDA、NF-κB、IL-6含量有所上升,而3mg/m3 FA+T0070907组小鼠上述现象更严重.此外,与对照组相比,T0070907组小鼠脑组织中的PPARγ和UCP2含量下降,但3mg/m3 FA组小鼠脑组织中的PPARγ和UCP2含量上升;与3mg/m3 FA组相比,加入抑制剂的3mg/m3 FA+T0070907组小鼠脑组织中的PPARγ和UCP2含量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入PPARγ抑制剂后,PPARγ/UCP2含量下降,加重了FA所致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故PPARγ/UCP2在FA致学习记忆障碍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为探究在上软下硬地层中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与内支撑轴力的变化规律,以广州地区某上软下硬地层盾构井深基坑开挖项目为依托,基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MIDAS/GTS软件开展深基坑开挖全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将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模拟值与监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改变围护结构嵌固深度、主体结构厚度等工况,研究上述因素对结构水平位移变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测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值11.78 mm,位于长边0.7倍基坑深度附近,坑角处位移值最小;改变结构嵌固深度对坑深15 m以下围护结构位移值影响较大,本工程最佳嵌固深度为1.5~3 m;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会随着结构主体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最大位移间差值逐渐减小,结构主体厚度设计值宜为0.8~1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