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湖北省16城市2005~2017年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对空气SO2、NO2、PM10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城市化水平中,人均GDP对空气中SO2含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对NO2有显著正向影响,民用汽车的数量、公路里程对城市空气中SO2、NO2、PM10含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业化水平对空气中SO2、NO2显著负向影响,对PM10含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绿地面积对空气中SO2的含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对NO2、PM10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强化城市民用汽车尾气排放检测,加强城市配套园林建设;必须建立城市绿色发展联动机制,做好区域巡查监管。  相似文献   
52.
学校坚持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各类科技竞赛成果喜人,获得国家级奖项15人次,省级2人次,市级48人次,区级79人次。武汉市武昌区武泰闸小学创建于1972年3月,是武昌区环境教育基地学校。学校多次承办区级环保主题活动,主办的"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爱鸟周、武昌区纪念世界环保日启动仪式、巡司河水质调查等大型活动,一直引领、推动着武昌区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53.
一株高效脱硫菌的分离鉴定和脱硫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污水净化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中分离到一株硫杆菌菌株dj-5,该菌株是一种兼性厌氧菌,通过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及鉴定,该菌株可以确定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该菌株的生长曲线表明菌体生长迅速,延滞期约为8 h,然后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这一阶段持续时间大约20~24 h,稳定期较短,细菌很快进入衰亡期。通过脱硫工艺实验考察了pH值、温度和搅拌速度对脱硫率和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气量180 L/h、pH=6~8、温度为25~35℃和搅拌速度为270 r/min时,该菌株能正常生长,对进气浓度高达2 500 mg/m3的硫化氢脱除率在91%以上。  相似文献   
54.
机动车排气对常州市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机动车排气对常州市区大气环境的影响,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1998年夏季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7个交通路段和3个交通路口布点对机动车排气中的主要污染物CO、NOx,Pb等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交通路段和交通路口大气中Pb污染较轻;针对机动车排气的污染状况,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5.
生态工程在城市再生水回用及深度处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侧重水质净化而缺乏系统思考的问题。为提升生态工程系统性,以邯郸市园博园清渠如许景点为案例,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设计:因地就势构建“山”,消纳场地弃渣并形成竖向落差;引入再生水缓解园区“水”资源不足;结合景观构建“田”与“湖”,发挥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功能;利用植物构建“林”与“草”,发挥土壤保持功能;山水林田湖草相互融合形成多层次景观,实现景观服务、科研教育功能。水质监测结果及景点展示效果表明,出水水质达到设计目标、水质净化功能较理想,土壤保持、景观服务、科研教育功能在展览中有效呈现。实践证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生态工程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工程设计提供新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56.
郑军  刘婷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4):18-25,43
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各国利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归纳分析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碳达峰的经济社会特征、碳中和的路径共识,系统梳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经验举措,对比分析中国国内进展和差距,并提出重点借鉴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研究发现,中国已经逐步具备实现碳达峰国家的基本特征,但相比发达国家,在降碳效果核算评估、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构建、碳价格传导机制设计、低碳技术创新和新业态模式打造、法规制度系统化构建等方面仍有差距,仍需加强政策驱动和重点国际经验借鉴,进一步优化“双碳”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要目标,有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能源资源市场化价格调控,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构建形成系统性推动“双碳”目标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