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4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915篇
安全科学   426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247篇
综合类   2268篇
基础理论   458篇
污染及防治   77篇
评价与监测   180篇
社会与环境   219篇
灾害及防治   14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3 毫秒
991.
基于WebGIS的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危害性的分析,指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给出了事故应急决策支持机制,采用案例推理与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技术来实现事故应急方案的自动生成;借助于WebGIS技术,建立起集成污染事故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分析、快速处理等多项技术的系统平台;该系统创建了集成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文档信息的污染应急决策数据库,提供了环境污染危险的评估技术,建立了环境污染的扩散模型,实现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置技术的集成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能为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复合金属氧化物(LDO)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中氮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吸附剂粉末活性炭(PAC)进行了比较,考察了投加量、振荡速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垃圾渗滤液中总氮浓度为561mg/L、LDO投加量为6g/L、振荡速度为170r/min、吸附时间为60min、温度为25℃、pH值为11时,LDO对总氮的吸附量最高,达到41mg/g。在相同条件下,LDO对总氮的吸附量是PAC的2.5—3.5倍。  相似文献   
993.
994.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TC)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其TC研究受到该区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区域1951-2006年的TC频数和强度时空分布特征。首先,统计和分析了56年间(1951-2006年)TC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并通过建立1°×1°网格计算了落在每个网格内的TC次数,分析了多年TC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次,根据国际气象组织按照风速划分TC等级的标准,统计和分析了56年间不同强度TC的年际和年内特征,通过风速强度指数计算,获取了1°×1°网格单元区域内遭受TC影响的强度等级。结果显示,区域频数和强度时空分布规律较好地反映了该区域的TC影响特征,进而为区域台风灾害预报以及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95.
非饱和黄土微观结构与黄土滑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状黄土属于非饱和黄土,对非饱和黄土的微观结构研究对于研究黄土地区边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区黄土的SEM图像的微观结构分析和利用Janbu法对典型黄土滑坡进行边坡稳定性的计算分析,认为该地区黄土的内部微观结构以架空结构和镶嵌结构为主,在大颗粒上附着的胶结物较少;随着深度的增加,土体上覆压力增大,土体具有明显的挤压变形现象;黄土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极限稳定状态,随着含水量增加,边坡稳定性下降,达到饱和状态时,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黄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水事活动和工程性经济活动广泛开展,人为因素逐渐成为诱发滑坡发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6.
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铜污染地下水的潜在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通过土柱淋溶实验来研究堆肥污泥土地利用后重金属铜的溶出性,以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相比,模拟酸雨(pH=4.5)会使土壤中Cu的淋溶强度增加,并更能促使其向下迁移。经长期淋溶后发现,淋出液中铜的浓度呈现有起伏的递减趋势,最高峰浓度达到0.0702mg/L,远低于地下水Ⅲ类标准(1.0mg/L),污泥土地利用后Cu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997.
对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方法和生态学进行了概述。为防止细胞的自溶和荧光特性的改变,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通常采用多聚甲醛和戊二醛作为固定剂并在低温下保存。在表面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含藻红素的蓝藻(PE 细胞)、含藻蓝素的蓝藻(PC细胞)以及以叶绿素为主要色素的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EU 细胞)3 种类群。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影响超微型浮游植物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温度、营养盐的可获得性、摄食、光照以及环境的污染。总体而言,高温有利于超微型蓝藻、低温利于真核藻类的生长。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随着水体的营养增加而增加,但其贡献率却减少。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水体,对热带和亚热带水体的研究需要加强,而我国对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  相似文献   
998.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塑料制品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效应,随着塑料使用量的大幅增加,废旧塑料由于难以自然降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回收利用为处理废旧塑料垃圾开辟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道路。目前各国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乃至通过立法,开发各种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关键技术。综述了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利用现状,以及国内近些年来废旧塑料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9.
全球CO_2排放研究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由此而引发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也陆续在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有关CO_2排放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全球的学术焦点.通过对全球CO_2排放研究趋势的总结发现:首先,国际社会有关CO_2排放的核算方法不断完善,从IPCC(1995)到IPCC(2006),内容更加完善,方法更趋合理;其次,排放责任的区分日益公平合理,随着"碳转移"和"碳泄露"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关排放责任区分方法的研究逐渐在从生产视角向消费视角转变;第三,排放因素分解逐步深入,分解公式包括KAYA公式和投入产出公式,分解方法从指数法到平均对数法再到微积分法,分解模型日趋成熟和多元化;第四,排放预测模型也不断综合化、长期化,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逐渐相互借鉴和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CO_2排放研究提出了几点启发,即加快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重视责任排放和结构分析研究,提高自主建模的水平和完善我国技术环境数据库等.以期提高我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历史的认识,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以1993、20012、007年3期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对3期土地利用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S分别计算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图的景观指数。结果表明:①大兴区的景观类型主体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从1993-2007年,大兴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草地、水域、荒土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②大兴区景观格局的总体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加,斑块形状相似性变小,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景观分离度持续增加,各类景观组分面积比例差别在逐渐缩小,景观中各组分分配越来越均匀,某一种或几种景观组分占优势的情况越来越小;③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荒土地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景观的破碎程度加大,分离度增大,形状变得越来越不规则,并且分布越来越分散。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增加,但是形状变得规则,并且分布变得相对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