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川藏公路四川段泥石流灾害研究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现场调查和观测发现,川藏公路四川段的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在4个区域,即龙胆溪泥石流区、雅江泥石流区、波戈溪泥石流区和巴塘—金沙江泥石流区。波戈溪泥石流区和巴塘—金沙江泥石流区是境内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流域面积超过20 km~2的特大型泥石流有24条。自东向西,川藏公路四川段泥石流由水石流逐渐演变为稀性泥石流;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高山深谷地貌特征、强烈的地震活动、高强度的降雨和冰雪融水,构成泥石流灾害显著发育的环境条件。将公路沿线泥石流形成机理概括为4种,即降雨冲击机理、强度衰减机理、冲刷切割机理和沟床拖拽机理;2003年以来采用护岸结构、速流结构、抗冲击结构、拦渣坝、消能坎等技术实施了30余个大型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2.
青海湖老碳效应的时空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周边的湖水和河流DOC、DIC浓度、~(14)C浓度,以及1F孔不同深度13个碳酸盐的~(14)C年代分析,厘清青海湖老碳效应空间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在空间上,青海湖DIC和DOC的~(14)C的老碳各条河流分布极不均匀,南边的老碳效应明显比北边小,河流的老碳明显比湖水偏老,引起青海湖沉积物老碳效应的原因极有可能是由于北边主要河流将流域内的老碳输入湖区引起,并非由于湖水和大气的交换不畅引起的碳库效应。在时间尺度上,碳酸盐~(14)C的老碳平均值比有机碳的~(14)C老碳平均值偏老。由于入湖物质的变化,在全新世前,有机碳和碳酸盐的老碳比全新世后偏老。  相似文献   
103.
苔鲜层是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上的主要功能层之一,其在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和改良土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下苔鲜层的水文功能,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PP)、方枝柏林(SS)、冷杉+云杉混交林(AF+PP)和冷杉+桦木混交林(AF+BP)林下苔藓层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AF+BP苔藓层的蓄积量最大(11.35 t/hm2),其次是AF+PP(9.85 t/hm2)和PP(7.58 t/hm2),SS(3.32 t/hm2)最小.苔藓层持水量呈现AF+BP>AF+PP>PP>SS.AF+BP、AF+PP、PP和SS林下苔藓层最大持水率分别为739.3%、709.6%、588.9%和279.4%.林下苔藓层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规律遵循对数方程(Q=k lnt+p).4种林分中AF+BP、AF+PP和PP在各浸泡时间的吸水速率基本一致,而SS较小,各类林分下苔藓层的吸水速率随着浸泡时间增加按方程V=ktb的趋势下降.  相似文献   
104.
Introduction B isphenol A (2, 2-bis (4-dihydroxydiphenyl) propane) (BPA ) is w idely used as a raw m aterial for polycarbonate and epoxy resins.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idue level of B PA w as detected to be at a rather high level in natural w ater en…  相似文献   
105.
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中布设样带,开展林窗和林下更新幼苗生长状况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和谱分析进行种群优势度增长和周期性波动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岷江冷杉幼苗种群优势度增长规律,基于基面积和总生物量拟合的种群优势度最大环境容量分别为11.34 mm2/m2和4.64 g/m2,内禀增长率为0.60和0.62,基面积和生物量均能很好地表示岷江冷杉幼苗种群大小。基于基面积拟合和计算的林窗种群的最大环境容纳量、内禀增长率和最大增长速率约为林下种群的4.2倍、1.4倍和5.8倍,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较林下种群早2龄级。谱分析发现岷江冷杉幼苗种群的波动性是多个周期的叠加,大周期内存在着小周期,均以基波振幅最大,林窗种群基波振幅约为林下种群的3倍,谐波对林窗种群影响较林下种群早2龄级。林窗干扰提高了岷江冷杉幼苗种群优势度的环境容纳量和内禀增长率、增强了基波对种群周期性波动的控制,使幼苗种群具有更强的增长优势和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因此,在岷江冷杉原始林的管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林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我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正在协调发展 ,如何适应安全科学教育的新发展机遇是人们安全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深思的问题。笔者在分析新世纪安全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安全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 ;指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除应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外 ,还要与采矿、冶金、建筑、机械、电气、化工、交通、环境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有机结合 ,在课程内容 ,教学结构方面 ,实现优化配置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另外 ,在注意多层次培养安全技术人才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高校其他非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 ,提高其安全文化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和活动中能自觉充分地考虑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7.
在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索了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设置和课程成绩评价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的改革成效和不足。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更为科学的成绩评价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培养以及就业与创业发展的需求,将是今后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压缩转运站水、气、噪声污染的监测分析发现,转运站产生的渗滤液中有机和重金属污染严重,CODCr浓度高达32783~67867mg/L,站内混合废水约排放40kgCODCr/d;站内恶臭物质如三甲胺、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等浓度严重超标,而转运站内、外臭气浓度均较高,可采用喷淋植物提取液除臭等控制手段;转运站厂界噪声L90测值约为65dB(A),垃圾压缩时的瞬时噪声较大。  相似文献   
109.
运用我国黄土地层中的~(10)Be记录来示踪地磁场漂移事件和重建相对强度变化历史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展上述研究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如何对黄土~(10)Be记录中包含的源区降尘~(10)Be浓度等信号的相对贡献进行合理估算。本文参考最新的现代粉尘~(10)Be浓度观测数据,设计了3种改变降尘~(10)Be浓度的情景分别建立了130 ka以来黄土~(10)Be记录的地磁场漂移事件时间序列。综合对比表明,3种情景下的重建结果并无差异,说明源区降尘~(10)Be浓度幅值变化不会对~(10)Be示踪地磁场变化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分离的130 ka以来受地磁场变化影响的~(10)Be记录可与PISO-1500等全球典型地磁场强度曲线良好对比,并完整地记录了蒙诺湖(Mono Lake)、拉尚(Laschamp)、挪威海-格陵兰(Norweigian-Greenland sea event)和布莱克(Blake)等主要地磁场漂移事件,揭示了黄土~(10)Be重建的地磁场变化曲线的全球尺度意义并印证了中国黄土在千年尺度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