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11.
经济产业升级后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经济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通过人工鉴定的方式进行影响分析,但存在影响评价效率低的问题。为此进行经济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建模分析。构建经济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模型,设定模型应用环境,通过环境设定推导出模型层次结构,在结构基础上进行经济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计算,实现影响模型的构建。对影响模型前后环境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设计的影响模型比传统影响分析过程的影响评价效率提升约15%,并且能够有效分析出经济产业升级对空气、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从立法目的的确立、谨慎原则的采用、环境法的有效实施等方面来分析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立法领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化经营中,虽然我国在促进、保障和规范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相关法规政策相继出台,企业积极加入环境责任国际标准。但是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仅面临诸多外部压力,还存在自身内部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环境责任形象,进而制约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中国的环境新闻传播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报刊等逐渐远离受众视线,而以手机为载体的自媒体,如短视频、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则更易被受众所接受。相应地,环境新闻传播的形式与内容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以优化环境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汪榆淼  林燕梅 《环境保护》2013,41(10):54-56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提供单位】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案例类型】探索类【案例点评人】汪榆淼林燕梅【案例名称】如何处理土壤污染损害赔偿案【主要违法行为】环境污染侵权,违反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污染类型】土壤污染【违法企业所属行业】铅酸蓄电池生产行业  相似文献   
17.
浅析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改善的重要活动。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生态修复与其他相近概念进行混用,造成生态修复研究的主题不明确,难以将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或指导法学领域的研究。生态修复仅仅停留于自然科学研究层面,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研究,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也相对落后。这并不利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生态修复的法治建设必须首先确立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本文一方面以区别生态修复及其相近概念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态修复的本质,以期得出正确的生态修复含义;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选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为考察对象,研究实践中生态修复的具体模式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在人工主导下生态环境破坏方对生态环境本身予以修复,并且对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受损方环境权益以及生存和发展权予以赔偿和补偿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周长玲 《环境保护》2012,(11):43-45
环境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有关保护、改善和合理开发、利用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和管理环境的各种活动.专利保护是指为了鼓励发明创造的完成、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实施的有关对专利申请进行审查、授权、保护和救济等各种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19.
制约安全生产法实施的三大瓶颈法律经济学学者认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政府的举动,并随时作出自己的对策。只有当立法达到均衡,法律才是有效的,自我实施的。从《安全生产法》的条文规定看,其不仅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责任,而且规定了劳动者的相关权利以及政府的监管职责,其内容不可谓不全面。然而,现实中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不断地提醒我们: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诉讼的概念尚不清晰、制度归属有待明确是我国气候变化诉讼发展的重要桎梏。气候变化问题属于“广义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救济方式包括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和生态环境损害私益救济;气候变化诉讼归属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且与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制度高度契合。我国目前应将气候变化诉讼融入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积极推进司法解释、有待未来专门立法的方式,促进我国气候变化诉讼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