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522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1046篇
基础理论   399篇
污染及防治   281篇
评价与监测   106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21.
采用农林废弃物花生壳、大豆壳、柚子皮对重金属离子Cr3+、Cu2+和Ni2+进行吸附研究,探讨反应时间、吸附剂用量、pH、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以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柚子皮对Cr3+、Cu2+、Ni2+的吸附效果优于花生壳和大豆壳,其在20℃、pH 5.00、10.0 mg/kg条件下,反应360 min,Cr3+、Cu2+、Ni2+的吸附率分别可达83.20%、84.50%、59.10%;花生壳、大豆壳和柚子皮对Ni2+的吸附率远低于Cr3+和Cu2+;花生壳、大豆壳和柚子皮对Cr3+、Cu2+、Ni2+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附率随初始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方程描述;在一定范围内,吸附率随吸附剂用量增加而增加;溶液初始pH在2~5时,吸附率随pH增大而增加;Cu2、Ni2+的吸附量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减少,但Cr3+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略增加.  相似文献   
922.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铜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研究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f)对铜浸出的作用,从某煤堆积水中分离得到A.f菌,利用该菌对铜进行浸出实验,设置3个处理,3个处理的浸出液分别为9 K培养基(简称S),成熟菌液(简称MS)和过滤除菌液(简称FS)。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铜都得到了浸出,浸出铜浓度按S、FS和MS依次递增分别为4 433、5 377和6 296 mg/L;浸出初期,MS中的铜,浸出速度最快,过滤除菌液中次之,而培养基中的速度比较稳定,比前两者均慢,24 h后三者浸铜速度趋近一致;三者中pH、Eh变化相似,pH均先升高至3.4左右保持相对稳定,Eh均先迅速下降至280 mV后保持稳定。由实验可知,氧化亚铁硫杆菌主要在浸出初期促进了铜的浸出,且菌液中溶解氧氧化Fe2+以及酸性条件下氧化Cu0对铜的浸出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23.
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对生活污水氮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下向流中部曝气的运行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考察了气水比、有机负荷对生物滤池的去除效果及其沿程生化特性。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气水比为10∶1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COD、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5%、48.6%和69.4%。进水有机负荷增加,COD和NH4+-N的去除率下降,TN的去除率可达60.5%。结合理论分析,对脱氮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24.
福建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培坤  王远 《四川环境》2010,29(5):87-92,102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福建省经济系统在1990~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系统地分析,探讨了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资源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主要结论有:(1)福建省物质输入量不断上升,能源需求急剧增长;(2)隐藏流不断增加,矿产资源地生态包袱不断增大;(3)区域过程排放缓慢上升,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要推动因子;(4)物质需求强度有反弹趋势,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出现扩张性"复钩"。最后,对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25.
郭蓉  吴长年  张宁红  张景明  南楠 《四川环境》2010,29(5):10-13,29
本文基于数据分析工具Excel 2007和SPSS17.0,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对2008年京杭运河(苏州段)水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识别水质指标的时间与空间差异性。时间分析结果将京杭运河(苏州段)划分为与丰、平、枯水期略有差异的3个时期,其中7项显著性时间差异的水质指标为pH、NH4-N、CODMn、DO、BOD5、V-phen、cn-total。空间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域分为3个污染区域;空间分析判别函数的构建表明仅pH、NH4-N、CODMn、DO、BOD55项水质指标即可反映研究区域水质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对改善省界河流水质、缓解省际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6.
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溶胶颗粒对于许多大气过程和现象都有很重大的影响.在气溶胶颗粒组成中二次有机气溶胶占了很大部分.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种二次有机气溶胶生长、组成化学相关的实验研究以及相关的化学机理和化学过程,包括气相反应、颗粒相反应和多代反应.除必要情况外,本文较少涉及对环境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相关的成分分析方法等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927.
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了临床和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细菌耐药性问题,而细菌耐药性在环境中不断富集和传播扩散会通过食物网对生态安全及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蜜蜂作为最重要的传粉昆虫,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然而,蜜蜂近年来频繁暴露于抗生素、杀虫剂和杀螨剂等药物,而野外杀虫剂的大量使用被认为是导致世界各地蜜蜂种群数量下降的关键因素。蜜蜂传花授粉的生物学特性使得蜂群与周围环境之间发生频繁的交流,可能导致蜜蜂传粉过程中蜂群与周围环境的交叉污染并发生细菌耐药性的传递。因此,蜜蜂可能成为生态系统中细菌耐药性传播的潜在“帮凶”。传粉蜜蜂介导下的细菌耐药性传播也将对蜂群健康、食品安全乃至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环境污染物暴露对蜜蜂以及蜜蜂肠道耐药基因组的潜在影响,并详细阐述了传粉蜜蜂介导下的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总结了蜜蜂主要通过蜜蜂-蜜蜂、蜜蜂-植物以及蜜蜂-环境的途径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最后,探讨了蜜蜂介导的细菌耐药性传播对蜂群健康、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28.
湖泊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自然源,适用的观测手段是湖泊VOCs释放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人工观测池模拟水华水体,以动态顶空-箱式法收集水气界面释放的VOCs,联用甲烷-非甲烷总烃分析仪和飞行时间质谱仪,并辅以阀切换,实现野外2种场景VOCs释放的同时高时间分辨率在线观测。结果表明,合理设置参数后方法重现性好、精度高,相对偏差绝大部分在±10%内;直接进样-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膜富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分别适用于水面释放甲烷和非甲烷VOCs的观测。人为引入浓藻的试验池甲烷、非甲烷VOCs释放速率分别为66.2、2.18 mg/(m2·d),而对照池则分别为2.39、1.15 mg/(m2·d),正午前后非甲烷VOCs释放强度大,傍晚至凌晨则甲烷释放强烈;经试验组、对照组的差异对比以及试验组内物质释放速率之间相关性分析,初步推断藻类释放了壬烷、癸烷、异戊二烯、苯乙烯、氯苯、二氯苯、三氯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物质。  相似文献   
929.
本文以“要素—领域—任务”国家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之后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阶段,即“十一五”到“十二五”,我国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在“污染减排”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和“公共服务”三大领域,战略领域的划分逐步明确,环境规划要素逐渐充实,落实任务更加精细。而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的充实提高过程中,即“十二五”到“十三五”,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制度创新”三大领域。要素方面,通过推进“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气、水、土三要素治理纲举目张。任务的重心则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为更好地发挥“要素—领域—任务”体系优势,支撑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本文提出,“十四五”规划应在要素层面全面覆盖且重点突出,领域层面系统整合并统筹协调,任务层面具体落实且创新机制,助力建成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930.
室内灰尘吞食暴露是邻苯二甲酸酯与磷系阻燃剂的主要暴露途径,测定室内灰尘中该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对其暴露风险评价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胃肠模拟体外方法-生理原理提取法(PBET)法测定室内灰尘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utyl benzyl phthalate,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和三(2-氯乙基)磷酸酯(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TCEP)的生物有效性.研究了PBET法中胆盐含量、模拟肠液p H值、液固比及同时摄入奶粉等生理参数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从1.5%(DEHP)到52%(TCEP),随污染物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模拟液胆盐含量增加,DBP、BBP与DEHP的生物有效性逐渐增加,并在10 g·L~(-1)附近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平稳.TCEP由于其较好的水溶性,生物有效性并未随着胆盐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变化.奶粉含量的增加则显著增加了DBP、BBP、DEHP和TCEP的生物有效性,在10 g·L~(-1)附近达到最大值后普遍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液固比的增加,DBP和DEHP的生物有效性显著提升,然而BBP与TCEP的生物有效性却未发生明显改变.在p H 6~8范围内,均未对4种有机物的生物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