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61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本文梳理了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过程中,包括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园、低碳园区、绿色园区建设的政策变迁,总结出工业园区生态化的轨迹和特点,并分析了工业园区生态化过程中的不足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特点包括:试点-示范-推广的一般模式、学习型的政策、逐步多样的政策工具、参与政府部门的逐步多样化与最终整合的趋势、产业共生与多种环境管理措施并行的状态。未来的工业园区生态化工作需要注重理清产业共生的内涵,确定相应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评价体系,同时需要注重园区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以典型染料医药精细化工园区HSEDA为对象,从四个方面分析其近17年来产学研政合作推行清洁生产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与创新实践、所取得的减污降碳绩效,以及未来展望。研究发现,HSEDA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四个特征:(1)突出园区精细化物质流能量流管理,自下而上理清多产品、多元素、多层级物质能量代谢结构、路径和过程,定量揭示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设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靶向措施;(2)染料行业自主开发了连续硝化、催化加氢、重氮化,高效分离、传热传质偶合等清洁技术,提效减排绩效显著;(3)医药行业开发了维生素、喹诺酮关键中间体短流程绿色合成技术,提高了原子经济性;(4)园区定量分析反应、工艺及物料全生命周期安全特性和风险,系统设计,提高本质安全。2006—2019年,HSEDA实现经济与资源、能源、环境脱钩发展。在“双碳”战略下,从系统角度提出园区“一核六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33.
建立了2017年嘉兴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发现,SO_2、NO_x、CO、挥发性有机物(VOCs)、NH_3、总悬浮颗粒物(TSP)、PM_(10)、PM_(2.5)、黑碳(BC)和有机碳(OC)排放总量分别为15 224、60 663、102 600、93 256、26 266、118 923、70 367、19 024、941、1 622t。SO_2的最大排放源是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中的电力供热;NO_x的最大排放源是移动源中的柴油车;CO的最大排放源是移动源中的汽油车;VOCs的最大排放源是工艺过程源中的石油化工;NH_3的最大排放源是农业源中的氮肥施用;TSP的最大排放源是扬尘源中的道路扬尘;PM_(10)和PM_(2.5)的最大排放源是工艺过程源中的水泥生产;BC的最大排放源是移动源中的柴油车;OC的最大排放源是餐饮油烟源中的餐饮油烟。对于大气污染中普遍关注的6种污染物,SO_2、NO_x、PM_(10)、PM_(2.5)和VOCs排放的重点源主要集中在各县(市、区)的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而NH_3的排放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34.
对嘉兴市2013—2017年的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区域传输对其PM_(2.5)、PM_(10)、NO_2和SO_2的影响和嘉兴市O_3生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嘉兴市PM2.5逐年下降,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逐年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截至2017年,PM_(10)、NO_2、SO_2和CO均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但PM_(2.5)和O_3仍未达标。2017年,周边地区(苏州市、湖州市、上海市、杭州市、绍兴市和宁波市)对嘉兴市PM_(2.5)、PM_(10)、NO_2和SO_2的传输贡献分别为36.2%、31.9%、25.6%、26.7%,季节差异较大,建议根据区域传输的季节性变化,制定针对性的联防联控措施。嘉兴市O3污染主要受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应重点控制VOCs排放,辅以控制NO_x排放。  相似文献   
35.
研究了2组不同填料组合的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BAF)脱氮工艺:陶粒-沸石工艺(C-Z BAF)和沸石-陶粒工艺(Z-C BAF),比较二者在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气水比和回流比条件下的工艺特性。当进水COD、氨氮和TN容积负荷分别为0.72~5.97、0.09~0.60和0.11~0.78 kg/(m3.d)时,C-Z BAF和Z-C BAF的最佳HRT、气水比和回流比分别为1.5 h、5∶1、1∶1和1.5 h、5∶1、2∶1,相应COD、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7%、99.0%、62.2%和93.2%、99.5%、7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HRT对2组工艺的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显著影响;回流比对Z-C BAF的TN去除率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对C-Z BAF的TN去除率几乎没有影响。污染物沿程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工艺的COD去除主要发生在缺氧滤池以及好氧滤池0~0.3 m的填料区;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好氧滤池的0~0.6 m填料区,Z-C BAF工艺的硝化速率高于C-Z BAF工艺。Z-C BAF工艺存在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且Z-C BAF工艺的脱氮性能优于C-Z BAF工艺。  相似文献   
36.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GPS定位、GSM基站定位、辐射剂量测定、射频标签等手段结合上位机软件平台对企事业单位的放射源进行实时监控。为企事业管理放射源,防止放射源被盗和环保部门集中监管放射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7.
多级A/O工艺强化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宜兴市某城市污水厂多级A/O工艺的运行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工艺对宜兴城市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和遗传毒性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多级A/O单元对COD、NH_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3±7.0)%、(93.7±1.5)%、(65.3±7.9)%、(60.0±18.7)%,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对各常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对污水中的烷烃、卤代烃、醇类去除效果较好,对污水中主要含有的荧光物质(芳香族蛋白质类似物)去除效果不理想;对污水中SOS/umu遗传毒性的去除率为82.8%.多级A/O工艺处理宜兴城市污水的主要问题是有机负荷低、单点进水和碳源单点投加效果不理想,以致后段A/O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强化去除优势,建议改为多点进水,调整碳源投加点.研究结果可为同类污水厂运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提高该污水厂的运行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8.
用纳米Ni/Fe材料深度处理染料生产废水的生物处理出水,考察了不同Ni负载量(质量分数0~5%)、废水初始p H值(4.1~10.0)、Ni/Fe投加量(1~5 g·L-1)、反应时间(0.5~96 h)下对可吸附性有机卤代物(absorbable organic halogens,AOX)的去除率和脱色率.结果表明,AOX和色度去除率随Ni负载量的增加先升高后减少,随废水初始p H值的降低和Ni/Fe投加量的增加而持续提高.最优化条件为Ni负载量1%、废水初始p H 4.1和Ni/Fe投加量3 g·L-1,该条件下AOX和色度的24 h去除率分别为29.2%和79.6%,96 h去除率分别为50.6%和80.7%.GC-MS分析表明经材料处理后废水中氯代苯胺类、对硝基苯胺、4-甲氧基-2-硝基苯胺及卤代烷烃等有毒有害物质得到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39.
环境样品免疫检测基质效应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盛建武  何苗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12,33(6):2095-2103
免疫检测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分析容量大、反应速度快、检测费用低廉等优点,逐渐成为环境样品大规模快速筛查和预警监测的首选技术.由于免疫检测无需样品预处理、能实现对样品的在线检测,因此环境样品中复杂的基质可能对免疫检测产生非常大的干扰和影响.以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LR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为基础,系统地考察了环境样品中各种背景基质对ELISA检测的影响,评价了各个基质的影响规律和程度,并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和消除各不利影响的方法,最后统一提出水环境样品免疫检测抗基质效应干扰的控制方案,即采用10×PBS+1%BSA+0.5%EDTA作为免疫检测反应的缓冲体系,能有效消除各基质效应对免疫检测的干扰.该方案同样适应于其它不需要对环境样品进行预处理的免疫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40.
朱佳迪  李菲菲  陈吕军 《环境科学》2017,38(10):4293-4301
焦化废水含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生物处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为探索并提高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去除效果,采用实验室构建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n MBR-A-MBR)与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2-MBR)工艺处理实际焦化废水,对比了两套处理工艺在最佳工况下稳定运行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对不同污染负荷的稳定性.采用固相萃取和组分分离、发光细菌Q67测试和三维荧光扫描等手段,对二者各级出水的急性毒性分布和变化以及毒性物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n MBR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为15.3%,显著高于A~2-MBR系统的厌氧段(3.4%),An MBRA-MBR系统能够抵抗更高的污染负荷.An MBR-A-MBR系统各级出水的急性毒性均明显低于A~2-MBR系统,二者毒性当量总去除率分别为85.2%和79.2%.各级出水中极性组分的急性毒性最强,极性和弱极性组分贡献了绝大部分毒性当量.各级出水的急性毒性主要来自Ⅱ区芳香族蛋白类似物,且Ⅱ区芳香族蛋白类似物可能是极性组分中主要的急性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