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城市河道再生水特征水质因子空间变异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的限制和水源来源复杂等因素限制,再生水中富含的无机氮和痕量持久性有机物在河湖补给过程中通过侧向渗漏或生物累积的方式造成潜在人体健康风险.探究再生水补给河道不同类型再生水特征水质因子空间变异规律及其成因对于河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北运河京津冀段为研究区域,借助于聚类、判别、主成分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  相似文献   
2.
北运河京津冀段河道浮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再生水在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再生水中痕量污染物质与病原体对受纳水体中浮游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基于OTUs和门水平的片段数量和片段丰度的浮游微生物数据矩阵探究北运河京津冀河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再生水的频繁汇入引起的物理和化学扰动改变了水体的水文和水质,使浮游微生物群落沿地理尺度分为...  相似文献   
3.
以高度人工化的再生水补给河道—北运河京津冀流域为研究区,对具有不同河道生境类型的上游与中下游底泥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及环境选择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下游河道衬砌工程促进底泥生境特征同质化,进而导致中下游底泥细菌群落同质化.上游细菌群落空间周转率(0.0002)相比较,中下游群落具有较低的空间周转率(0.00002),并在排序图上呈现更紧凑的分布特点.与上游自然生境条件下的群落组成相比较,由于衬砌条件下非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较高,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较低,最终使得同质化群落表现为较低的丰富度.RDA模型(P=0.002)分析表明,衬砌和TP是影响细菌群落空间变化的主导环境因素,而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则对群落结构类内变异起作用.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纤细菌门(Gracili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Acetothermia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和费希尔菌门(Fischerbacteria)、Kiritimatiell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与衬砌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沉积物细菌因其在能量流动和污染物循环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关注沉积物细菌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是深入了解其多样性产生和维持机制的前提.基于此,本文以流经京津冀地区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北运河为研究区,对沉积物细菌群落界、门、纲、目、科、属、种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等不同分类水平空间变化模式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分类水平上、中、下游样点具有更均质化的分布格局,而较低分类水平样点具有更加清晰的分布界限和范围;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下的群落结构差异性随分类水平的降低呈组间差异逐渐增大和组内相似性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以弗兰克氏目(Frankiales)和红细菌目(Rhodobacterales)为代表的典型根际微生物呈现上游显著富集、中游次之、下游显著减少模式,以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les)和脱硫杆菌目(Desulfobacterales)为代表的与碳、氮和硫循环相关的微生物集中呈现中游显著富集、下游次之、上游显著减少模式,以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为代表的菌属在上游显著富集、中游次之、下游显著减少模式,以产气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_gasigenes)和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_osloensis)为代表的致病菌呈现中游显著富集的模式.沉积物中Ca2+、SO42-和TOC表现为下游浓度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下游未处理和经处理废水排放导致沉积物中盐分离子和TOC显著升高,而高度人工化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和沉积物的净化作用是导致上、中游盐分离子和TOC显著降低的间接原因.环境选择为主、地理扩散为辅的共同作用模式决定了北运河沉积物细菌群落空间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Pulpzyme HC木聚糖酶对蔗渣纸浆进行酶促漂白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酶处理的最佳纸浆浓度为5%,处理时间为60min.酶用量为1.0IU/g。酶处理后纸浆的得率下降不多.强度略有升高,但纸浆白度增加。试验结果还表明,酶处理对纸浆纤维不具有破坏性。对酶处理后纸浆的扫描电镜观察说明,随酶处理时间和酶用量的增加,蔗渣中木聚糖的溶出量加大。酶处理使木聚糖降解溶出,使木质素充分暴露出来,有利于后续漂白剂与之反应.同时可减少后续化学漂白剂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有毒氯化有机污染物的产生。随处理时间增长和酶用量增加,处理液中CODcr,和BOD5呈上升趋势。酶用量超过1.5IU/g后.BOD5增长较缓慢,表明酶的作用对纤维表面生物可降解成分的溶出较彻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