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流是流域氮磷营养盐的主要输出途径之一,准确掌握其通量变化和驱动因素对流域营养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滇池主要入湖河流宝象河为例,基于周水质观测数据和逐日水量数据,构建了河流氮磷通量LOADSET模型.估算了宝象河不同时间尺度(日、季、年)TN和TP的通量,评估了4种低频水质采样和极端气候指数对河流氮磷通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8年宝象河的TN和TP年通量分别为270.49 t和11.19 t,存在显著的年内差异,夏季是通量最高的季节,分别占TN和TP年通量的40.78%和41.96%.②基于LOADEST模型的低频水质采样的氮磷估算结果与高频采样差异较小,宝象河TN、TP通量估算受采样频率影响较小.③宝象河的TN和TP通量变化受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低气温极大值、最高气温极小值和平均温差7种极端气候指数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地利用与植被恢复情景,使用USLE和土壤风蚀方程对坝上地区水蚀和风蚀强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2015年坝上地区风蚀、水蚀和总侵蚀强度均值分别为8.83±5.15 t·ha-1·a-1、4.37±6.62 t·ha-1·a-1和13.22±8.18 t·ha-1·a-1;风蚀占总侵蚀67%,水蚀占33%。(2)土地利用调整情景下,风蚀、水蚀和总侵蚀强度分别减少4.9%~9.9%、2.9%~8.3%和4.3%~9.3%;土地利用+植被恢复情景下,风蚀、水蚀和总侵蚀强度则分别减少6.3%~13.8%、5.2%~16.2%和5.9%~14.3%。(3)土地调整面积与风蚀强度减少率呈对数关系,与水蚀强度减少率呈指数关系,与总侵蚀强度减少率呈线性关系(P<0.01)。本文结果可以为土壤侵蚀方程计算及区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蚯蚓群落结构与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近5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川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重要的水资源,对该区农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修订后的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现有冰川22523条,面积25516.80 km2,冰储量约2592.85 km3,分别占我国冰川相应总量的46.37%、49.22%和57.39%,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冰川储量最为丰富,共计2366.25 km3。(2)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以面积<0.5 km2的冰川数量最多,共计15519条,占冰川总数量的68.90%;面积则以介于1~5 km2冰川为主,共计6833.71 km2,占冰川总面积的26.78%;各山系的冰川退缩海拔高度不同,面积减少速度在各个高度带均有差异。(3)近5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面积共减少4527.43 km2,变化百分比为-20.88%,有3114条冰川消失,冰川冰储量损失约419.35 km3。(4)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整体呈现自西向东加快趋势,减少速率整体上有自西南向东北加快趋势;冰川朝北消失数量大于朝南消失数量,东北方向面积减少最多,东南方向面积减少最快。(5)近5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有暖湿化趋势,冬季气温升高速率大于夏季且降水增加幅度小于夏季的气候组合模式,不利于冰川的积累从而导致冰川退缩;冰川发育规模对冰川退缩也有一定影响,但各山系冰川变化驱动力具有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相较于其他传感器,MODIS数据在水质监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2000-2017年的MODIS影像16d合成250m×250m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ArcGIS、GetData、Grapher1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从逐年、逐月到逐旬详细分析了滇池地区NDVI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不同等级蓝藻水华的分布面积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2000-2017年间滇池年NDVI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蓝藻水华覆盖度有所降低,富营养化偏向减轻;多年平均的轻度水华面积约占滇池总面积的54.99%,中度水华和重度水华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7.42%和17.59%;11-4月滇池以无水华区域为主,5-10月以轻度水华为主,中度水华主要出现在5-10月,重度水华则集中在7-9月;蓝藻水华的暴发时间大约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其重度水华面积分别达到11.4%和14.0%。(2)空间变化上,滇池蓝藻水华的暴发格局总体呈现"北重南轻"的分布态势,水华较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北部草海、断桥、晖弯和滇池边界;但从变化趋势上,NDVI减小,表征蓝藻水华覆盖度减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池北部的断桥和中部部分区域。该研究结论可为丰富滇池水质监测方法,建立实时预警系统,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高山草甸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贺兰山高山草甸进行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高山草甸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主要与土层深度成正相关关系.(2)海拔高度与生物多样性成负相关关系,而其它影响物种丰富度或Shannon指数的环境因子仅在个别群落类型中起作用.(3)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主要呈单峰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矿化和硝化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与土壤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是评价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和氮损失风险的常用指标.为探究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气候差异较大的祁连山和藏东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327个林地土壤样本,通过样本处理及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的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109.70 mg·kg-1、3.08 mg·(kg·d)-1和2.19 mg·(kg·d)-1]均显著高于祁连山地区[49.47 mg·kg-1、0.70 mg·(kg·d)-1和0.69 mg·(kg·d)-1];土壤的净矿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净硝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无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净矿化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具有比祁连山林地土壤更高的氮素供应水平,而水热条件可能是造成两地土壤净矿化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净矿化速率是净硝化速率的限制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的氮素损失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结果强调了水热条件等气候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素转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无常规水文监测高寒湿地纳帕海水量波动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论文以无常规水文监测高寒湿地纳帕海为例,基于流域产汇流的时滞效应,建立了湿地区气候因子(日累计降水量)与水文因子(湿地明水量)之间的经验关联模型,以模拟湿地水文情势的波动。研究首先通过对1990-2011 年不同时相的48 期纳帕海湿地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进行解译,提取明水景观变化信息;再利用研究区1988-2011 年逐日降水数据经过统计计算后生成的不同时间步长日累计降水量与48 期明水面积序列进行回归分析,筛选出最佳时间步长日累计降水量并获得其与明水面积之间的经验关联模型;进而借助纳帕海湿地明水面积与明水量之间的经验方程建立湿地明水量-最佳日累计降水量关联模型。模拟结果表明:8-9 月是纳帕海湿地的主汛期,9 月多年平均明水量可达866.11×104 m3;干、湿季明水量差异较大,干季平均明水量为95.91×104 m3。上述模拟结果能够与遥感影像解译所获取的信息和实地调查信息保持基本一致,说明此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水文情势波动,为无监测高寒湿地水文情势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为该地区湿地洪灾防范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类型、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砷(As)的累积与转化作用,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选取杂食性淡水鱼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让其分别摄食暴露于1 mg·L-1砷酸[As(V)]水溶液中15 d的浮水植物青萍(Lemna minor L.)、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节肢动物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研究不同食物相暴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对砷的累积与转化作用.结果发现,动植物能吸收并累积水中的砷,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其对含砷水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尼罗罗非鱼摄食不同类型的食物之后,其肌肉组织中累积的砷含量不同,但总砷量与食物相中的浓度趋势一致,为投喂青萍组>投喂轮叶黑藻组>投喂日本沼虾组;当罗非鱼通过食物摄入砷,相较于一甲基砷酸(MMA)和二甲基砷酸(DMA),As(V)更容易转化为亚砷酸[As(Ⅲ)],砷被蓄积与转化后主要以砷甜菜碱(AsB)的稳态形式存在;不同生物对砷的累积和转化方式不同,水生动物更易将无机砷甲基化为毒性较小的AsB;投喂日...  相似文献   
10.
2020年12月在深圳市城市区域典型生境特征溪流——城市山区源头溪流金龟河、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入海溪流杨梅坑河与黑臭水体治理后溪流石溪河,开展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生境质量状况取样,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探明各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金龟河底质异质性(SI)最高;杨梅坑河水质最好且流态异质性(Fr)最优,石溪河水质最差且底质异质性(Fr)最低.(2)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8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6纲14目87科.水生昆虫均占绝对优势,其中金龟河67属(81.7%),杨梅坑河62属(95.4%),石溪河12属(52.2%).金龟河中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改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均高于杨梅坑河与石溪河.(3)金龟河的主要功能摄食类群是滤食者(45.5%),杨梅坑河(38.3%)与石溪河(58.7%)的主要功能摄食类群均为收集者.(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氨氮、海拔、湿宽、水温、溶氧、底质异质性(SI)、电导率和流态异质性(Fr)为影响深圳市溪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1)深圳市的山区溪流可作为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2)在城市溪流生态系统中,水环境化学因子并非为主要影响因子,生境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图6表3参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