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空间规划体系对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底线思维的体现。研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在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二者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体现,构建二者的联动方式,服务于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及治理的全过程。“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共同组成底线管控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开展底线管控的基础,后者是底线管控的路径和手段,两者皆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的重要工具,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监督规划实施管理、保障规划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智慧规划转型的关键支撑。针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研究重机制、轻理论,以及缺乏一套科学可用的监测评估预警技术方法支撑的不足,在系统分析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目标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新型信息技术(“ABC”技术)为支撑,覆盖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业务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模型体系,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案例,介绍了基于“ABC”技术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模型体系对实现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及时预警”的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格局优化的内在依据。以长沙都市区为实证区,以遥感影像、城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源,选取2000、2009、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土地主体功能的差异构建“三生”功能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样带分析等方法,探究长沙市“三生”功能的变化特征并提出调控路径。结果表明:(1)长沙都市区整体的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强化,但生态功能有所减弱;(2)长沙都市区内部“三生”功能强弱亦发生变化,不同功能空间重组,“三生” 功能的均衡性提高;(3)长沙都市区“三生”综合功能水平持续提升,高水平区域逐渐向城市中心集聚,呈现单核集聚→单核集聚-多核分散→网络均衡化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但“三生”功能空间单元变化模式各异;(4)应从“三生”功能用地结构的“质”与“量”两方面对长沙都市区空间格局进行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4.
李莎  邹滨  刘宁  冯徽徽  陈军  张鸿辉 《环境科学》2022,43(9):4425-4437
城市形态可影响空气污染的源分布与扩散过程,但如何通过优化城市形态指标缓解城市空气污染一直缺少实用的定量方法与模型.故以长沙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二/三维城市形态指标对主城区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关键因子指标驱动下的城市空气质量优化调控模型(UFR-AQOM),开展了指标阈值与空气质量目标双约束下的城市PM2.5浓度情景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长沙市主城区PM2.5浓度高值区呈现"一轴两区四节点"的空间格局,商业服务用地与道路交通用地、高斑块密度与高用地容积率网格PM2.5浓度相对较高.三类城市形态因子指标中,开发强度对城市PM2.5浓度空间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大,景观格局、用地功能次之,多因子共同作用比单因子影响更加显著.顾及因子指标贡献差异与交互作用的UFR-AQOM模型可有效用于城市PM2.5浓度的优化调控模拟(R2=0.65,RMSE=1.40 μg·m-3).面向PM2.5浓度达标约束要求,长沙市主城区宜加强周长面积分维数与斑块密度等景观格局指标的全面管控,同时应考虑对工业占比与水域占比等城市用地功能指标和用地容积率等城市开发强度指标的分区优化调控.研究成果将为面向空气质量改善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