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取自华新水泥厂协同处理危废生产的水泥熟料,掺入5%的石膏进行球磨使比表面积达到350±10m^2/kg制备熟料样品,测定和分析了样品的矿物和化学成分以及其砂浆成型后的物理性能和浸出毒性。结果表明:熟料样品的矿物成分主要有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和石膏,并且凝结时间正常,强度达到52.5等级以上,对重金属有很好的固化作用,浸出毒性均远低于国标的限值。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对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污染底泥的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底泥是湖泊重要的内源污染来源,关于底泥污染控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对底泥污染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钝化、覆盖、生物修复等。钝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它通过抑制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来控制水体营养盐含量。文章综述了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分析了原位钝化技术的特点及主要功能;介绍了常用底泥钝化剂的应用情况以及新型钝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原位钝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与微生物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结皮在荒漠地区的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且不同发育演替阶段的结皮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通过野外调查、显微观察结合微生物定量分析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物结皮一般按照"藻结皮→地衣结皮→藓结皮"的模式发育演替.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光合生物生物量逐渐增加,微藻生物量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作为结皮藻类中的第一优势种,在藻结皮中生物量最大,达到0.33 mm3·g-1,而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和(一种)念珠藻(Nostoc sp.)在晚期的地衣结皮中生物量达到最大.另外,研究发现异养微生物生物量在藻结皮中开始增加,但在地衣结皮中呈下降的趋势,最后在藓结皮中异养微生物生物量再次增加并达到最大.其中细菌数量的增加与结皮有机碳、Na+含量的增加显著相关(P<0.05),真菌数量的增加与K+、Na+含量的增加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观察了沙坡头地区生物结皮发育演替的模式,并从环境适应与功能需求的角度探讨了生物结皮发育演替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对于理解结皮的发育演替以及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结皮的维护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C/C复合材料是一种碳纤维增强的新型复合材料,作为抗烧蚀材料而广泛地应用于飞行器的热防护领域。在热化学烧蚀作用下,C/C复合材料通过质量损失,带走大量的热,从而阻止高温对飞行器内部结构部件的损害,保证工作人员和仪器的安全。C/C复合材料的热化学烧蚀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不连续问题。不同于传统偏微分方程在不连续边界上的奇异性,近场动力学(PD)理论采用积分-微分方程避开了这一问题,可以在不引入其他复杂判定条件的情况下,用于描述烧蚀界面的移动问题。通过对热化学烧蚀作用下C/C复合材料质量的损失和结构边界移动过程的近场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了热化学烧蚀与温度场耦合作用下C/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被广泛用来处理各类有机污染物,其中放电电极的结构是污染物处理效率的关键。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在搭载齿轮-筒电极和线-筒电极的等离子体气体处理器下处理甲苯和VOC的效率。此外,还模拟了齿轮-筒电极的放电间距、齿轮齿数、电压大小对于放电特性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齿轮-筒电极处理甲苯的效率比线-筒电极具有优势,最高效率可相差8.3%。齿轮-筒电极在处理VOC时的效率也优于线-筒电极2%~5%。放电间距在8~10 mm左右、齿轮为20齿时的电子数密度最大。同时,放电所产生的电子数密度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电压超过-20 kV时增长缓慢。齿轮-筒电极处理有机废气的效率比线-筒电极有提升,此外,电极结构还有优化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PM2.5的精确预测是大气污染评价和治理的关键性工作。本文针对PM2.5浓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分布特征,结合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相关数据,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p,d,q))预测短期PM2.5的日平均浓度。结果表明:由于PM2.5浓度变化受气象场、排放源、复杂下垫面、理化生过程的耦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段内的变化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采用分时段序列预测模型可以提高PM2.5的预测精度;通过将分时段序列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和全年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该模型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嗜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生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田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嗜热硫酸盐还原菌,并研究了该菌株的形态生理特性,探讨了碳源、还原剂、pH和温度对该菌株的生长和硫酸盐还原能力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最适合碳源为柠檬酸钠,在加入了硫代硫酸钠作为还原剂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最适合生长pH为中性,最适生长温度为60℃。在最适条件下培养,2d后培养基变黑,菌株的生长在3d后达到最大值,硫化氢的生成在4d后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丙烯酰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烯酰胺(Acrylamide)是聚丙烯酰胺的单体.聚丙烯酰胺用作絮凝剂,在饮用水的处理中有助于水的澄清.丙烯酰胺已被国家癌症中心(IARC)列为ⅡA类致癌物,急性毒性实验证明丙烯酰胺有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动物实验证明丙烯酰胺可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和癌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人工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及表土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接种蓝藻对荒漠地区表土持水特性的改善作用,对库布齐沙漠东缘达拉特旗地区人工接种蓝藻后形成的生物结皮进行了发育演替及持水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荒漠蓝藻之后,藻结皮能够很快形成,并在一些微环境下藻结皮直接演替为藓结皮(接种2~3 a后).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表土生物量、多糖含量、厚度以及孔隙度增加,而土壤容重减小;同时,形成结皮之后表土质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沙粒含量逐渐减少,粉粒、黏粒含量增加.实验还发现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表土含水量与饱和持水量都呈增加的趋势,即:藓结皮>藻结皮>流沙,藻结皮中的含水量(饱和持水量)为流沙中的1.1~1.3倍,藓结皮中的含水量(饱和持水量)为流沙中的1.8~2.2倍.相关分析表明表土含水量及饱和持水量与表土生物量、多糖含量、厚度、容重、粉粒和黏粒含量呈正相关,与表土孔隙度和沙粒含量呈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含水量的主要因素为表土黏粒的含量,而影响饱和持水量的主要因素为表土孔隙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解圈法筛选到一株产碱性木聚糖酶的嗜碱芽孢杆菌NT-16。该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木糖和胰蛋白胨,其优化的产酶条件为:半纤维素2%,胰蛋白胨1%,Tween-800.1%,K2HPO40.1%,MgSO4·7H2O0.02%,pH值10.0,200r/m,72h,37℃。该菌株产生的木聚糖酶的最适pH为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