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石化周边区域大气VOCs污染特征,使用在线GC-FID监测仪于2017年10月对上海市某近石化周边居民区大气VOCs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连续观测;通过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估算了VOCs对臭氧(O3)生成的贡献,并进行了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总浓度的范围16.4~1947.8μg·m-3,平均浓度为40.7μg·m-3;烷烃、烯/炔烃和芳香烃的平均占比分别为66.2%、25.9%和7.9%.VOCs总浓度日变化特征呈现单峰型变化,峰值浓度为127.9μg·m-3(07:00).VOCs总浓度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249.7μg·m-3,烯、炔烃对OFP的贡献最高,达到153.4μg·m-3;丙烯、反-2-丁烯、乙烯是关键的活性组分.己烷、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的健康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5-2019年三亚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聚类与潜在源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亚市O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9年三亚市O3浓度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97.9%(标准状态),超标天均为轻度污染,多发生在秋冬季。O3浓度与平均相对湿度、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与风向密切相关。6-8月气温较高,主导风向为偏南风,O3及其前体物以本地排放为主,O3浓度较低;秋冬季盛行东北风,易受到来自内陆的污染传输影响,O3浓度相对较高。当日最高气温为20~30℃、日均相对湿度为65%~85%、日均风速为3~8 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三亚市发生O3超标的概率较高。台风外围和冷高压南下是导致三亚市O3超标的2种典型天气形势。经聚类分析得到,2019年2个污染过程气团输送路径均来自东北方向,潜在源区分析WPSCF与WCWT的高值区一致性较好,均表明珠三角地区是三亚市重要的O3污染潜在源区,需要加强与珠三角地区O3污染的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9年五指山背景点、海口市和三亚市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背景区域和重点城市O3及其前体物NO2污染特征;结合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五指山背景点VOCs的时间变化规律、O3浓度高值月份O3及其前体物VOCs和NOx的污染特征以及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O3是影响五指山背景点空气质量的关键污染物,五指山背景点O3日最大8 h浓度平均值与海口市和三亚市显著相关.背景点NO2月均浓度水平显著低于城市点,然而背景点和城市点O3月均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背景点O3变化与风向密切相关,春夏季偏南风频率较高,O3浓度相对较低;秋冬季以东北风为主,易受内陆污染输送影响,O3浓度较高.五指山背景点春夏季VOCs体积分数低于秋冬季,但对应的OFP高于秋冬季;其中异戊二烯夏季体积分数显著高于秋冬季,且其夏季体积分数占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比例最高,对应的OFP贡献率可达70%以上,O3则表现出秋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的特征.11月O3高浓度时段乙炔和芳香烃的体积分数较清洁日出现较大上升,同时其对应的OFP显著上升.VOCs优势物种和OFP主要贡献物种的分析结果表明,O3高浓度时段机动车尾气和油气挥发排放源对五指山背景点VOCs的化学组成和OFP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新时期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掌握海南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海南省亟需加强省控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通过梳理海南省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基础和监测网络构建情况,形成了省控基础点位布设思路、原则和方法,并应用GIS技术完成点位布设。海南省省控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基本覆盖了海南省农用地主要土壤类型和成土母岩,监测结果可以反映海南省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水生态环境保护,基于海南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数据,对海南岛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流域“十三五”期间水质状况、主要污染物浓度、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判其污染变化特征,并采用均值GM(1,1)模型(EGM)预测“十四五”期间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海南岛三大流域水质状况总体呈稳中向好趋势,南渡江、万泉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上升至96.3%、100%,昌化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100%;三大流域CODMn、CODCr、氨氮、总磷浓度年均值均处于较低水平,低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限值,其中CODCr年均值均低于Ⅰ类标准限值,“十三五”期间除氨氮浓度下降外,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或波动,上升幅度为6.7%~23.8%;干流综合污染指数均小幅下降,下降幅度为0.03~0.04,主要支流综合污染指数自上游到下游呈波动上升的空间变化特征。EGM预测结果表明,“十四五”期间海南岛三大流域干流和绝大部分支流水质综合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海口市新时期土壤生态质量评价和污染防治管理需求,海口市亟需布设基于海口城乡环境梯度带划定的土壤点位。通过分析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岩、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形成了海口市土壤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并应用GIS技术完成点位布设。海口市土壤点位覆盖城市中心区、城乡交错区、农村区、自然区等4个城乡环境梯度带,基本覆盖海口市农用地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成土母岩,布设的点位可以反映海口市不同城乡环境梯度带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海南昌化江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和潜在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2年11月对昌化江入海河口开展了表层海水微塑料调查。结果表明:昌化江入海河口区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为0.10~0.49个/m3,平均值为(0.29±0.11)个/m3,随岸线距离增加,微塑料丰度整体呈现从河口区到近岸海域递减的变化趋势,近岸陆源输送作用明显。塑料成分以聚丙烯(PP)、聚乙烯(PE)为主,占比分别为36.1%和25.4%。粒径以0.5~2.0 mm范围的微塑料为主,占比为58.6%。形状以片状塑料占主导,占比高达67.4%。颜色以半透明和白色塑料物质居多,占比为71.6%。此外,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评估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呈无显著生态风险状态,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比,微塑料丰度整体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测定地表水中19种磺胺类药物。通过乙酸乙酯超声萃取水样中的磺胺类药物,并用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甲醇作为流动相,C18色谱柱分离,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优化了萃取剂种类和用量、超声时间、流动相的组成等条件。在优化条件下,19种磺胺类药物在0.1~4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方法检出限为0.02~0.80ng/L,平均回收率为73.5%~92.8%,相对标准偏差为1.2%~8.7%。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所需样品及有机溶剂少,适用于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  相似文献   
9.
2023年3月中上旬,受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影响,位处我国热带地区的海南省大部分市县均出现颗粒物浓度骤然升高的现象.为进一步探究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受沙尘天气的影响以及进行颗粒物远距离传输来源解析,本文利用常规大气污染物及气象数据,结合海南边界点位颗粒物组分数据,运用后向轨迹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此次沙尘过程对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省全省范围内均受到此次沙尘天气不同程度的影响,浮尘由北向南扩散,PM10浓度显著升高.(2)以海口市为例,受沙尘过程影响后,PM10浓度出现明显上升,PM2.5/PM10比值迅速下降,O3、CO、NO2及SO2浓度出现同步上升趋势.(3)沙尘过程造成PM10中化学组分浓度整体升高,其中,硅、铝、硫、钙等地壳元素上升显著,硫元素受本地源及沙尘天气共同影响虽浓度增加但占比降低,氯元素等海盐粒子则与此次过程关系较小;相关性分析得出,铝、硅、钾、钙、锰、铁...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诏安县宫口半岛地下水质量评价。在检测的松散岩类孔隙水70组样品中,Ⅰ类水2组,Ⅱ类水7组,Ⅲ类水0组,Ⅳ类水41组,Ⅴ类20组,Ⅳ类-Ⅴ类地下水占61组,超标率达87.14%。风化残积孔隙裂隙水质量类别为较差-极差(Ⅳ类-Ⅴ类)占5组,超标率达55.65%。基岩裂隙水水质总体较差,共检测4组,其中Ⅳ类水3组,Ⅴ类1组,主要超标因子为Cl-、NO3-、矿化度。不同含水岩组地下水受人为影响较大,各含水层皆受到“三氮”污染,其来源于当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养殖废水随意排放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