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基硅盐对土壤环境镉砷赋存形态及转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铁基硅盐对土壤镉砷赋存形态影响及各形态间转化规律,采用室内长期淹水培养吸附实验,研究不同比例铁硅材料对土壤离子态镉砷活性影响;筛选适宜铁基硅盐(FS)配比同时添加腐殖酸(FSC)和金属氧化物(FSCa),明确复配处理土壤中镉砷分级形态转化程度.结果显示,铁:硅比值增加10%,土壤pH值平均降低0.35;F2-S8处理土壤离子态镉降幅71%;F10-S0处理土壤离子态砷降低59.9%,离子态镉砷含量与硅酸盐-铁盐施用量互呈反比;处理F4-S6和F6-S4之间镉、砷钝化率产生交点,约为25%~30%.土壤中镉主要以可溶态为主,占比58%;砷主要以铁铝氧化态和钙结合态为主,占比40%和23%.铁硅比例为5:5或5.5:4.5左右复配能有效将铝结合态砷和铁铝氧化态砷转变为钙结合态砷和残渣态砷,可溶态镉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镉以及铁锰氧化态镉,同步降低土壤中镉砷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硅肥影响土壤中生物有效态镉(Cd)和砷(As)的主要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3种碱性硅肥[Na2SiO3、 CaSiO3与ASSF (pH 9~11)]和一种弱酸偏中性可溶硅肥(NSSF,pH 5~6)并通过添加不同用量硅肥(25~800 mg·kg-1,以Si计)开展室内土盆试验,淹水共育21 d后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同时利用薄膜扩散梯度(DGT)提取土壤生物有效态Cd和As.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硅肥施用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差异显著,具体来说:3种碱性硅肥均显著提升土壤pH值(P<0.05),其中Na2SiO3提升土壤pH能力最强;而NSSF的施用则显著降低土壤pH值但提升了土壤Eh值(P<0.05),每单位质量(mg) Si添加量的NSSF可使土壤pH下降0.001 7个单位;在Si添加量达到400 mg·kg-1后,3种碱性硅肥和NSSF土壤pH和Eh变化都趋于平缓. 4种不同性质硅肥提升土壤有效硅含量能...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趋势,以黄土丘陵区10~45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撂荒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变规律、土壤养分含量、4种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过程中主要群落的演变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茭蒿(Artemisia giraldii)+铁杆蒿→白羊草(Bothriochloa flaccidum)+茭蒿,群落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Poaceae)及豆科(Leguminosae)这3科占比从66. 67%降至50%,后上升到75%.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与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E)与蔗糖酶(SC)这4种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程度不同,化学计量比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菊科、禾本科与豆科相比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及植物多样性,对养分和酶活性有更显著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72. 8%、69. 1%、66. 0%,且三大科对土壤酶的影响大于土壤养分,其中禾本科与豆科对养分及酶活性表现为正影响,而菊科表现为负影响.撂荒恢复过程中草地群落优势科占比的升高显著影响土壤酶的升高,并导致土壤养分变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稻作区稻谷镉和铅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我国6个主稻作区代表性稻谷样品120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d、Pb含量,分析各地区各品种稻谷及其加工产物Cd、Pb含量差异,探讨Cd、Pb在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主稻作区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Cd平均含量分别为(0.116 ±0.057)、(0.089 ±0.413)、(0.149±0.069)和(0.111±0.043) mg·kg-1,且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东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稻谷及其加工产物Cd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稻谷、精米、米糠和米糠油中Pb平均含量分别为(0.232±0.105)、(0.125±0.061)、(0.301±0.142)和(0.089±0.024) mg· kg-1,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东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稻谷及其加工产物Pb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米糠、稻谷、米糠油和精米中Cd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米糠、稻谷、精米和米糠油中Pb平均含量依次降低,稻谷加工为精米,Cd去除率为(9.40±1.46)%,Pb去除率为(36.03±1.15)%,米糠加工为米糠原油,其Cd和Pb残留率分别为(62.43±2.00)%和(31.24±0.63)%.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下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0%有机肥+化肥(LOM)和60%有机肥+化肥(HOM)这5种处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基于~(18)O-H_2O示踪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长速率(CGrowth)均以HOM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根际土中,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速率以HOM最高,CK和NPK最低;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CUE)以NPK最高,LOM和HOM最低.非根际土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基础呼吸速率和CUE均无显著差异. MicroResp~(TM)结果显示,非根际土中微生物对外源碳源代谢能力高于根际土.施用有机物料(秸秆或有机肥)均能提高微生物对羧酸类、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速率,且土壤微生物利用羧酸类碳源的活性最高,其次为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对复杂化合物的代谢速率较低. RDA分析表明,微生物对不同碳源代谢情况的聚类总体以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分开,CK与施肥处理分开,且NPK与NPKS相对聚集,LOM与HOM相对聚集,NPK、NPKS与LOM、HOM分开,即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外源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施肥未改变微生物CUE和基础呼吸速率,但有外源碳源输入(如根系分泌物)的情况下,施用有机物料增加基础呼吸、降低CUE.  相似文献   
6.
基于计算模拟与响应面分析漆酶对己烯雌酚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作为水环境中最具雌激素活性的合成化合物之一,其给生物体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首先通过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模拟从理论上分析漆酶与DES的相互作用;其次通过实验分析其降解动力学模型及不同反应条件和介质对漆酶催化转化DES的影响;最后使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漆酶-ABTS系统催化转化DES的最佳条件.计算结果表明,漆酶与DES的反应能够自发进行且它们之间主要存在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实验结果表明,反应6 h左右,50 mg·L-1的DES的降解率达到93%以上;根据Michaelis-Menten模型得到的动力学参数KmVmax分别为36.18 mg·L-1和45.98 mg·L-1·h-1,模型的R2为0.99.漆酶催化降解DES的最佳pH为6,最佳温度为55℃.几种介质中,ABTS对漆酶催化降解DES的作用最强.通过响应面分析发现,在pH=5.5、55.98℃、1.52 mmol·L-1 ABTS、31.52 mg·L-1 DES的条件下,反应0.5 h后ABTS-漆酶系统可将DES完全降解.本研究可为漆酶催化转化DES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有开发前途的生物资源──几丁质罗闰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沙410125)几了质(Chitil。)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之一,昆虫、蟹虾等甲壳动物和蘑菇类真菌都含有几了质。几丁质是一种多糖聚合物,对人兽无毒,不污染环境,且可自然降解。其分子结...  相似文献   
8.
超微型浮游藻类(3μm)主要包括超微蓝藻(PCY)和超微真核藻(PPEs),是浮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通江湖泊中超微藻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年洞庭湖丰水期(5~8月)每月对东洞庭湖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丰水期间东洞庭湖超微藻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洞庭湖丰水期超微藻生物量和丰度均表现出显著的时空演变规律(P0.05).整个丰水期间,超微藻Chla平均浓度为8.52μg·L~(-1),其对总浮游藻类Chla的贡献率平均为41.6%;从5~8月,随着水温的增加,超微藻Chla浓度不断增加,尤其是东洞庭湖北部湖区和南部湖区;东部行洪道超微藻Chla浓度全湖最低.PCY是东洞庭湖超微藻的主要优势藻,其丰度平均是PPEs的3.4倍.PCY和PPEs丰度表现出相似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从5~8月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空间上,随着丰水期的推移,超微藻丰度峰值由北部湖区向南部湖区迁移,到8月丰水期末期超微藻丰度逐渐降低,北部湖区超微藻丰度最高.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超微藻表现出了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水位和N∶P比是影响东洞庭湖PCY和PPEs丰度组成比例变化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9.
基于因子分析法研究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太原市土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研究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及污染来源,在面积性土壤测量基础上,采用城市土壤单点样采集方法,通过测试获得了城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Cd、Hg、Pb、Cr、Ni、Zn、Cu)的含量数据;应用统计数手段及处理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太原市土壤化探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合太原市工企分布情况,对比因子分析中的六个主因子,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充分反映出太原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基地和燃煤城市的污染特点,表明太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即:工矿企业污染源,燃煤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污染源等.  相似文献   
10.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辣椒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农药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探究生物农药对致病菌的细菌多样性及群落分布将为后续研究生物农药对致病菌的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辣椒健康植株与疫病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植株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探究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辣椒疫病的微生态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在第7 d和第14 d的来自同一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没有显著差异,辣椒疫病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小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且喷洒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发酵液的土样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辣椒疫病发病植株根际土壤中放线菌丰度均小于健康植株且喷洒沼泽红假单胞菌菌剂PSB06的土壤中放线菌的丰度最高.辣椒发病植株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施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性以及土壤中放线菌所占的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