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制药废水属于高浓度含微生物难降解,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有机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大,本文对制药厂厌氧处理出水,分别采用SBR和SBBR法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COD去除效果。当曝气量控制在0.02m3/h,沉淀时间在2h时,在2~10h反应时间段内,对比了SBR和SBBR法对CODCr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SBBR法CODCr去除效果优于SBR,且更稳定,CODCr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而SBR在反应时间6h时达到CODCr最大去除率:82.03%后,出水中CODCr不降反升。  相似文献   
2.
受污染地表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受污染地表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及特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受污染地表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并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将石灰混凝处理后的沉淀泥渣进行回流,对石灰混凝法进行改进,研究改进后的石灰混凝法对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活性泥渣回流有利于提高石灰混凝法对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回流位置在石灰投加前、复合絮凝剂投加后,最佳回流量为新泥渣产生量的100%~200%,活性泥渣回流的最佳pH为11.0~11.5;活性泥渣中CaCO3、Mg(OH)2、Fe(OH)3等沉淀物以及有机高分子絮体均有助于提高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其中Mg(OH)2沉淀物起主导作用;含循环泥渣的活性污泥回流,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动态风险评估对水质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而数值模拟可以显示突发事故后污染物的扩散和衰减过程,为可能发生且无基础样本数据的环境突发事故的动态风险评估提供因子量化赋值。建立了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以数值方法计算事故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移特征,基于实时水文条件下事故后污染区域的演化规律和应急措施后的消减趋势等的数值模拟结果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赋值,结合层次分析法的风险度计算结果,运用模糊判定理论计算和评估风险类别。进一步以长江上游在急流条件下的医院细菌污水事故排放为应用对象,实例计算其风险值和风险级别,并讨论和分析了应急措施对降低事故后果的动态风险补偿幅度。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市兴隆垃圾填埋场为例,在垃圾场东南侧布设17口监测井,对监测井中填埋气进行监测分析.根据填埋气主要组分CH4和H2S体积分数的变化,研究相似地质条件下垃圾填埋场填埋气的横向迁移现状及影响区域,确定安全控制范围.结果表明,对填埋气体主要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空隙介质中迁移的简易填埋场,填埋气的横向迁移现主要集中在场界外50 m区域内,监测井中CH4体积分数最高达66.42%,H2S最高达10-5;填埋场场界50 m以外区域中填埋气的横向迁移非常微弱.因此,在距填埋场场界50 m处采取控制措施可有效控制填埋气的横向迁移.  相似文献   
6.
河流CO2与CH4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锋  袁兴中  陈槐  何奕忻  罗珍  刘恋  何宗苡 《环境科学》2017,38(12):5352-5366
河流作为连接海-陆两大碳库的主要通道,其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明确河流水体CO_2与CH_4产排过程、时空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是认识河流生态学功能以及其对变化环境响应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构建河流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内源代谢、陆源输入),并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流域尺度综述了河流碳排放时空变异性特征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在理解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和时空变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CO_2与CH_4动力学控制因子分层框架(内部因子:有机质、温度、营养盐;外部因子:水文、地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了河流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河流碳排放应将纳入区域陆地碳平衡过程,今后研究重点应包括流域尺度上河流CO_2与CH_4内源产生与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量化研究、不同界面CO_2与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据的补充以及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碳排放的响应过程等,为理解河流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肖芃颖  张代钧  卢培利 《环境科学》2016,37(12):4734-4740
运行实验室规模单级硝化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长期外加微量N_2H_4(约3 mg·L~(-1))对硝化污泥中功能微生物好氧氨氧化菌(AOB)、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微量N_2H_4的硝化污泥中,AOB主要属于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属和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属,另有少部分属于亚硝化螺旋菌(Nitrosospira)属,NOB属于硝化杆菌(Nitrobacter)属.外加微量N_2H_4前后,AOB amoA基因拷贝数(以干污泥计)由1.0×10~9copies·g~(-1)减少为2.09×10~4copies·g~(-1),NOB nxrB基因拷贝数由1.28×10~7copies·g~(-1)减少为2.56×10~5copies·g~(-1).AOB对环境因素较NOB相比更为敏感,N_2H_4对硝化微生物的抑制与毒性作用使外加微量N_2H_4的硝化污泥中AOB流失幅度大于NOB,但定量PCR方法无法准确比较N_2H_4对AOB与NOB活性抑制的强弱.长期外加微量N_2H_4破坏硝化微生物活性,使反应器崩溃.因此在没有厌氧氨氧化菌(AnAOB)消耗N_2H_4的亚硝化系统中,企图通过调控外加N_2H_4浓度水平抑制NOB活性,从而进一步洗脱NOB提高脱氮性能可能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区,根据成渝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特点,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态脆弱区分区等数据,采用空间图层叠加法,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未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区域主要生态屏障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重庆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飞灰的粒径分布,分析了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含量、浸出特性和形态分布特征,讨论了不同粒径飞灰中重金属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大部分飞灰粒径集中在38~250 μm,其中粒径为38~100μm飞灰占总量的49.49%.飞灰浸出液中Pb和Zn的浓度均超出了<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GB5085.3-2007),因此该焚烧飞灰被认定为危险废物.在<250μm粒径范围内,Cd、Cr、Cu、Mn和Pb普遍表现出向小颗粒富集的趋势;Zn的粒径分布则与上述5种元素表现出相反的趋势;Ni的分布与粒径的相关性不大,在各粒径上的分布较均匀.除Ni元素外,用BCR法分析所得的其他6种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和总量测定的结果基本吻合.飞灰中Cr、Ni、Zn和Mn主要以稳定态存在,而Cd、Pb和Cu则主要以不稳定态存在.  相似文献   
10.
电解锰渣中锰的浸出条件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水洗-酸解法回收电解锰渣中锰,探讨了清水量、酸量以及温度在不同阶段对锰浸(洗)出条件的影响,分析了回收锰的主要因素及浸出特征。实验结果表明,50 g电解锰渣经m渣∶m水=1∶10的清水水洗后,采用10%的硫酸在70℃的水浴温度下酸解2 h,Mn2+浸出量为1.673 g,回收率达到97.3%,而温度和酸度对锰离子的浸出影响明显,酸度调控可有效分离酸浸锰液中金属成分,为减少电解锰渣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电解锰渣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