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贵州织金蒙家大坡地下水水化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Ca2+受环境影响最小、空间变异性最小,Na+受环境影响最大、空间变异性最大;各阴阳离子含量与TD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依次为:Ca2+SO2-4Mg2+Cl-HCO-3K+Na+;TDS含量的增加主要受SO2-4离子的影响,总硬度的变化主要受Ca2+的影响;地下水成分主要来自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其次是硫酸盐、含硫矿物、硅酸盐矿物以及盐岩的溶解,地下水类型主要向SO4·HCO3-Ca型和HCO3·SO4-Ca型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降雨条件下,利用自动采样器对广西碧水岩地下河出口进行高频采样,分析了碧水岩地下河出口水体中Cu、Pb、Zn、Cd等微量金属元素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地下河水中微量金属来源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河水化学组分表现出了较明显的规律,其中主要元素Ca~(2+)、Mg~(2+)、HCO-3等在降雨过程中稀释作用明显,而Al、Mn、TFe、Cu、Pb、Zn、Cd等金属元素对降雨响应敏感,其质量浓度在降雨过程中有所升高,相应质量浓度曲线均表现出多峰值特点,且在最大降雨发生后第9 h达到最大峰值.推断水岩作用、河底沉积物再释放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河水金属元素浓度增高的原因,金属元素不同来源及地下河双入口的结构特征是形成金属元素质量浓度曲线多峰值的原因,其中水岩作用引起的水化学变化较河底沉积物再释放和水土流失更敏感,而后者是导致河水重金属元素增加的主要原因.监测期间,溶质在地下河中的平均迁移速度约为0.47 km·h~(-1),污染物运移速度较快,因此,通过对岩溶地下河水化学动态的监测,掌握微量金属组分来源及迁移特性,对于地下河水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湿地水质与水生物间关系是湿地生态学的研究热点[1],本文针对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质现状与湿地植物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湿地设置16个采样点,分别对丰、平、枯水期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采用克里金指数插值法获得调查区平水期综合水质插值图,并结合湿地植物调查样方数据及景观现状,综合分析湿地植物生长与水质关系。  相似文献   
4.
漓江段地表水体旱季硝酸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迎  章程  肖琼  赵海娟  李成习 《环境科学》2018,39(4):1589-1597
2016年9月28日至12月28日期间对漓江段13个断面地表水进行取样,取样频率为半月1次,分析硝酸盐在旱季期间漓江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15 N和18 O同位素技术分析漓江段硝酸盐的来源.结果表明:①漓江水体中硝酸盐浓度范围为0.46~18.48 mg·L-1,平均值为6.18 mg·L-1,对比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硝酸盐浓度(10 mg·L-1),旱季漓江水体中硝酸盐污染程度处于较低水平.②9~12月期间漓江各断面处硝酸盐浓度呈现缓慢递增趋势,主要受旱季降雨量、径流量及人类活动强度而变化;硝酸盐浓度自漓江上游至下游表现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主要是污染物逐段汇入且汇入量不断增加的结果.③旱季漓江水体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氮、人畜粪便和污水排放的混合源,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④为了更好地保护漓江水质,建议加大城市排污管网的建设、修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及污水排放标准,加强旅游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宣传,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滇东南岩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滇东南岩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对角线取样法对研究区土壤进行采样并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层土壤有效硼质量比由小到大为奥陶系、泥盆系、寒武系,有效铜质量比由小到大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有效锌和有效铁质量比由小到大为寒武系、泥盆系、奥陶系.pH值、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重要因素,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锌质量比与pH值呈正相关,有效铁质量比与pH值呈负相关;有效硼、有效铜质量比与有机质质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效锌质量比与有机质质量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有效铁质量比与有机质质量比相关性不明显.根据中科院微量元素组制定的标准,不同地层土壤有效硼、有效锌质量比级别为极低或低,有效铜质量比级别为中,有效铁质量比为高或极高.  相似文献   
6.
雪玉洞是国内著名的旅游洞穴,洞内4-10月的异常高PCO_2,影响了洞内景观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为解译洞穴微气候的变化特征,该文利用专利技术—高分辨率洞穴CO_2浓度与水中CO_2浓度同步自动监测技术,对雪玉洞洞穴CO_2浓度及地下河水中CO_2浓度进行长达2个月的高密度连续监测,捕捉到11月份雪玉洞洞穴CO_2快速变化过程,发现雪玉洞洞穴CO_2浓度与温度、降雨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受旅游活动的影响较小;雪玉洞洞穴CO_2浓度与地下河脱气作用程度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地下河脱气作用主导了雪玉洞洞穴CO_2浓度变化。文章建议建立适当的通风排气系统和全面的洞穴环境监测系统,提高游客舒适度,协调洞穴景观生长的关系;加强雪玉洞地下河上游流域碳汇来源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控制碳汇输入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岩溶地下河系统多介质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丽  王喆  裴建国 《环境科学》2015,36(3):862-868
为了确定岩溶地下河系统内不同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选择典型的清水泉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采用2013~2014年同期采集的空气、地下河水、沉积物和土壤样品测试数据,运用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成分谱、分布特征和特征比值,结合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和地下河水以萘(Nap)、菲(Phe)和荧蒽(Fl A)这3种2~3环PAHs为主,其中空气的2~3环PAHs比例为71.66%,地下河水的2~3环PAHs比例为54.84%,而沉积物和土壤以4~6环PAHs为主,其中沉积物的4~6环PAHs比例为54.26%,土壤的4~6环PAHs比例为65.06%;环境介质中PAHs的浓度变化表明上游小于中游,中游小于下游,这与污染源排放、吸附作用等相关;PAHs来源解析表明,上游乡村地区PAHs来源以草、木、煤燃烧源为主,敢怀村天窗附近显示为石油源,地下河出口处PAHs来源则以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为主.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峰林平原区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峰林平原区往往作为岩溶地下水系统的主要径流、排泄地段且人类活动密集,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典型峰林平原区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合理分析,不仅能够反应峰林平原区在丰水期的补给模式,而且也能够反应出人类活动对岩溶盆地中水化学组分的影响.通过对桂林市典型峰林平原区的补给区、内排泄区、补给径流区、排泄区岩溶地下水主要出露点和漓江上下游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野外取样、现场测试,对各化学指标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峰林平原区水文地球化学性质在丰水期与枯水期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且含水层介质岩性对地下水主要离子组分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丰水期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反应了在峰林平原区内排泄与补给径流区的补给模式以快速流为主,第四系土壤孔隙水垂向补给次之;桂林市峰林平原区人类活动对岩溶水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为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其重点防护区为内排泄区与补给径流区.  相似文献   
9.
南宁市多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苗迎  孔祥胜 《环境科学》2016,37(11):4333-4340
为了确定多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采集南宁市冬夏季空气、大气干湿沉降物、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利用16种多环芳烃的成分谱,结合其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多环芳烃在多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空气和大气干湿沉降物中PAHs均以2~3环为主,由于冬夏季节差异性,冬季ΣPAHs浓度高于夏季;2土壤中PAHs以2~3环为主,且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差异性是导致不同层位PAHs分布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3地下水中PAHs检出种类少,检出量小,也表明土壤包气带能够"截留"较多的PAHs;416种PAH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质量分数均呈现由低环向高环递减的趋势,且两地区冬夏季2~3环和5~6环PAHs在各环境介质中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与PAHs的理化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城市污染状况、天气状况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钻探资料,场地地质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土层、白云岩、泥岩、白云岩、泥岩、泥质白云岩,渗透系数测定结果显示:第四系黏土层、白云岩、泥岩、泥质白云岩渗透系数数量级分别为10-6、10-2~10-3、10-6~10-7、10-4~10-5cm/s。其中第四系黏土层和泥岩隔水性能良好,钻探资料显示:第四系黏土层和下伏第一层泥岩局部缺失,不具有隔水效果;第二层泥岩连续分布,且最小厚度大于1 m,渗透系数数量级在5.73×10-7~1.98×10-6cm/s,构成天然防渗层。利用解析法对这种"孤岛式"多层次地质结构场地污染物垂向渗入地下水水位以下的时间和渗透比例进行了计算分析,作为一种定量的计算结果,在场地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具有指示意义。评价结果显示:污染物垂向渗透时间最小为3 086 d,渗透比例为0.37%,显示地下水防污性能极强。考虑到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入渗的特点,这种"孤岛式"多层次地质结构可作为一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模式,在以后工程建设选址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