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50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基于成都市2013年6月~2015年5月期间由Mie散射激光雷达探测的大气消光系数廓线资料,发现混合层以上在颗粒物消光和分子消光之间一致存在一个S型的过渡区,利用sigmoid函数对此分布形态进行模拟,通过计算该函数上下曲率最大点所在的高度,据此提出了颗粒物分界层Mie散射激光雷达识别的sigmoid算法.针对该算法模拟效果的分析表明,颗粒物分界层过渡区附近大气消光系数理论廓线和实测廓线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二者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71±0.0052、0.9935±0.0167、0.9979±0.0038和0.9990±0.0021(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基于sigmoid算法计算的颗粒物分界层过渡区与成都市温江站探空资料得到的逆温层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湖泊水体中硫酸盐增高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高原3个硫酸盐浓度差异的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硫的形态分布、扩散通量和碎屑有机硫通量等估算,揭示了湖泊水体硫酸盐增加以后的环境效应和自然反馈机制.研究认为:水体向沉积物内部扩散和界面硫酸盐还原作用是高硫酸盐浓度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作用,随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它在水体清除硫酸盐作用的贡献逐渐增大,而低硫酸盐含量湖泊水体生物同化吸收作用是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机制,它在硫酸盐浓度不同的水体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Dr2危岩体的边界条件、形成机理及破坏模式,并简要介绍了目前所采取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云南泸沽湖--半封闭深水湖泊湖水和沉积物孔隙中Ca^2+、K^+、Na^+、HCO3等基本组分及PH等剖面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基本组分可以自底部沉积物向上覆体扩散迁移,定量地估算了扩散通量及其对上覆水体的影响程度,说明湖泊沉积物-水界面作用在控制整个水体水化学基本组成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近年来人们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对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所做的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煤中部分潜在毒害微量元素在表生条件下的化学活动性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利用连续化学浸取实验方法,对采自贵州省二叠经龙潭组的32个煤样中的10种潜在毒害微量元素化学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中Hg、As、Se、Cd等元素具有极强的化学活动性,其中平均83.8%的Hg、93.5%的As、80.3%的Se.63.3%的C在.1%的Cu的86.8%的Pb可以被带出煤中而进入表生环境;煤中Zn的化学活动性次之,只有平均46.6%的Zn可能迁移进行环境中;Tl、Cr、Ni  相似文献   
7.
鄂西的硒资源及其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湖北省西南部有二叠系茅口组富硒碳质硅质岩和碳质页岩广泛出露。岩石、土壤和富硒土壤上生长的玉米含硒量最高分别达到8.390、354和40(mg/kg)。作者对这一硒资源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对其开发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安显金  李维 《地球与环境》2019,47(5):707-716
土壤有机碳是控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吸附解吸及其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中硬碳类吸附剂是土壤有机碳中的重要部分,土壤中软碳类物质和硬碳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对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解吸行为和生物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将溶解有机质胡敏酸,通过条件的变化使其转变为非溶解态,研究其对土壤碳质吸附剂(胡敏素和黑碳)吸附多环芳烃的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溶解态胡敏酸会显著降低土壤硬碳类物质中多环芳烃的解吸能力,解吸滞后性增加,作者认为非溶解态胡敏酸的添加会覆盖土壤硬碳类物质的表面吸附位点和填充吸附多环芳烃的孔隙,造成硬碳类有机质中的多环芳烃解吸能力下降,滞后性增强。研究还发现硬碳类有机质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和解吸能力的变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处理含锑废水及对锑的回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对模拟含锑废水进行处理,锑与水电解产生的氢形成氢化物从溶液中脱除,而后收集并加热分解锑化氢得到金属锑.实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对Sb(Ⅲ)去除效果较好,p H=4时去除率为76.1%.Sb(Ⅲ)与电解水产生的氢结合形成锑化氢从溶液中逸出是溶液中锑去除的最主要途径(回收率为66.2%),电沉积和吸附也对锑的去除做出少量贡献.Sb(Ⅴ)须预还原为Sb(Ⅲ)再氢化进行去除.试用了铅、石墨、钨这3种电解阴极材料,铅电极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民用燃煤源中多环芳烃排放因子实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海婷婷  陈颖军  王艳  田崇国  林田 《环境科学》2013,34(7):2533-2538
民用燃煤是我国目前关注较多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排放源.根据我国民用燃煤所涉及的煤种、燃烧方式和炉灶类型,利用全流稀释采样系统对5种不同成熟度的煤种,分别以散块煤和蜂窝煤形式在3种炉灶类型中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了采样和分析,初步获取了我国民用燃煤烟气中PAHs排放因子(EFPAHs)的实测数据.结果表明,烟煤的EFPAHs在块煤燃烧方式下的变化范围为1.1~3.9 mg.kg-1,在蜂窝煤燃烧方式下的变化范围为2.5~21.1 mg.kg-1,无烟煤的EFPAHs在块煤与蜂窝煤燃烧方式下分别为0.2 mg.kg-1与0.6 mg.kg-1.在民用燃煤的EFPAHs的各种影响因素中,煤的地质成熟度起主导作用,不同成熟度煤种的EFPAHs差异幅度高达1~2个数量级.其次是燃烧形态(块煤/蜂窝煤),主要表现为同一种地质成熟度的煤在蜂窝煤燃烧方式下排放的PAHs比块煤高2~6倍.炉灶类型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