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黑土区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3S"技术,对黑土区海沟河小流域土壤表层(0~20 cm)中全氮(TN)、碱解氮(AN)的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海沟河小流域土壤TN含量处于较高水平,AN含量为中等水平;TN和AN的变程分别为900 m和1282 m,其空间变异均受地形、成土母质等结构性要素影响较大,在东-西(E-W)方向的空间变异相对剧烈;TN含量与坡度等地形指标显著性相关,AN含量与高程等地形要素显著性相关;回归协同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TN自东向西呈现"高-低"交替的带状格局,与土地利用方式在东西方向上的演替相近,AN的高值在东部山区,低值在中部旱地分布集中的区域,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特征;水系、居民点等环境要素对TN和AN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作用距离,土地利用方式及坡位对TN和AN含量分布影响显著,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2.
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哈尔滨发生雾霾现状、危害、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防治雾霾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即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煤炭使用、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排放、降低生活源排放及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等措施,为指导科学防霾治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噻嗪酮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噻嗪酮在番茄和土壤中残留的方法.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79.8%-109.2%,变异系数为2.8%-7.0%.最小检出量为6×10-11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噻嗪酮在番茄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27-3.83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0.57-12.91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嚷嗪酮含量为432g(a.I.)-ha-1与216g(a.I.)·ha-1,施药2次和3次的情况下,噻嗪酮在番茄中的最终残留2d为0.076-0.237 mg·kg-1,3d为0.013-0.105mg·kg-1噻嗪酮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2d为0.067-0.294mg·kg-1,3d为0.044-0.197mg·kg-1.  相似文献   
94.
洱海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磷连续提取方法浸提洱海沉积物弱吸附态磷、Fe P、Al P、Ca P和残渣磷,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法对Ca P进行了分级〔Ca2 P、Ca8 P和惰性钙磷(主要为Ca10 P)〕. 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中w(TP)(710.30~1 961.23 mg/kg)较高,以无机磷(占64.44%~82.04%)为主,其中较易释放到上覆水中的弱吸附态磷含量〔占w(TP) 1%以下〕、w(Ca2 P)(14.63~29.66 mg/kg)和w(Ca8 P)(14.62~31.24 mg/kg)均较低,并且洱海目前环境条件不利于其沉积物中Al P和Fe P的释放. 沉积物中w(Ca P)及w(残渣磷)均较高,Ca P中惰性钙磷所占比例(>85%)也较高,导致洱海沉积物磷不易被释放到上覆水中. 沉积物无机磷赋存形态是洱海目前水质较好的原因之一. 如果污染进一步加剧引起洱海水体pH增加和ρ(DO)降低等变化,其沉积物中Al P、Fe P的释放风险将可能增加. 近30年来,洱海沉积物w(Ca2 P)和w(Ca8 P)变化较小,但w(惰性钙磷)变化较大,Ca P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转化机制,这与洱海沉水植物的生长以及其对Ca P的吸收、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95.
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毛苔草湿地土壤、小叶章湿地土壤(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20、40和60 kg/hm2)和岛状林湿地土壤在生长期(2010年7月和2011年6月)和凋落期(2010年10月)的真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湿地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退化程度较高的岛状林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2010年7月、10月和2011年6月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2、3.25和3.21;在小叶章湿地土壤中添加氮肥20~40 kg/hm2,2010年7月、10月和2011年6月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别升至0.27、0.15和0.05. 对湿地土壤真菌18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可知,三江湿地土壤真菌类群主要包括外囊菌纲(Taphrin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和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其中锤舌菌纲是该湿地主要的土壤真菌类群.   相似文献   
96.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伟  白鹤  程茁  曲娟娟  徐伟钧 《环境科学》2008,29(5):1359-1362
从生产咪唑乙烟酸化工厂排污口的污泥和长期施用咪唑乙烟酸的混合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降解咪唑乙烟酸的细菌.该菌株在72h内对500mS/L的咪唑乙烟酸降解率达到90%以上. pU为5时,500mS/L的咪唑乙烟酸72h内可全部降解,而pU 8和pH9条件下,72h咪唑乙烟酸的降解率仅为50%左右,酸性条件比碱性条件更适合降解菌的生长.25℃和30℃条件下,降解菌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效率较高.25℃, pH 5是降解菌对咪唑乙烟酸降解的最佳条件.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 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产碱菌属.  相似文献   
97.
通过测定人类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间的差距,可以评估人类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近年来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大庆市1999年和2004年土地利用生态足迹的研究,对其产生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大庆市生态足迹赤字日益严重,其人口消费需求超一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大庆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最后,对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8.
PAC影响MBR污泥混合液特性及膜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绍峰  高元 《环境科学》2011,32(2):508-514
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投加PAC对MBR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拟合EPS与泥饼层阻力Rc和SMP与膜孔堵塞阻力Rp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PAC减缓膜污染的原因.结果表明,投加PAC可以降低混合液黏度,增大污泥粒径,减缓过膜压力的增加;混合液EPS含量、污泥比阻与Rc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AC的投加降低了EPS含量,...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红松湿生演替系列过程中土壤生境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小兴安岭汤旺河国家公园的白桦次生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和原始云冷杉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代表湿生演替系列的演替先锋群落、演替中期群落和演替顶级群落,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森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汤旺河国家公园从先锋演替到顶级演替阶段,森林土壤中w(OC)、w(TN)、w(AN)、w(AP)和w(AK)升高,而pH降低.此次分析土壤细菌包括16门27纲52目60科75属,其中Acidobacteri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为共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1%).演替先锋阶段(白桦次生林)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然而演替后期(云冷杉红松林)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通过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中w(OC)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中w(TK)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中w(AK)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不同湿生演替阶段有明显差异,主要可能受到土壤中w(OC)、w(TK)和w(AK)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不同修复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哈尔滨依兰农场土壤,以腐殖酸、绿肥和沸石为土壤的改良剂.选用玉米种子,观察玉米植株幼苗的根系长度,以及单一重金属对植物根部的影响,之后加入修复剂,观察植物长势和根的状况,从而判断出修复剂的效力.结果表明,重金属浓度影响玉米根的条数、根的重量、根的长度,低浓度促进作物根生长,120mg/g根长度是0 mg/g的1.24倍;480 mg/g根长度是0 mg/g的0.59倍.重金属对植物根的影响既有促进又有抑制,实验结果对土壤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