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15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21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森林降雨化学特征定量研究对于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有重要意义。以中亚热带人工毛竹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种森林类型的穿透雨、地表径流和流域出口径流中各离子浓度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人工毛竹林相比,天然次生林具有较高的林冠截留作用和枯落物截持水能力,产生的林内穿透雨和地表径流较少;大气降雨中各离子浓度差异较大,由高到低依次为SO42-、NO3-、Na+、Cl-、K+、Ca2+、NH4+和Mg2+;人工毛竹林和天然次生林林内穿透雨的Na+淋溶系数分别为0.49和0.85,而其他离子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表现为正淋溶;与大气降雨相比,2种林分的地表径流中各离子都表现为正淋溶,淋溶系数在1.12~10.16之间,以K+和NO3-较大,而Na+和NH4+较小;流域出口径流中K+和NH4+浓度相对于大气降雨有一定下降,迁移系数分别为0.90和0.21,而Ca2+和Mg2+浓度则明显增加,迁移系数分别为7.55和22.78;2种林分不同层次的降雨化学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离子浓度上,除Na+和Mg2+外,天然次生林各层次的离子浓度均大于人工毛竹林。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不同土著草本群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入侵抑制能力以及可能的机制,以杭州湾南岸湿地围垦区具有相同演替阶段的3种优势土著草本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单优群落为参照,调查了不同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密度和地上部分生长(株高和基径)情况,测定了不同群落的光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土著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密度和地上部分生长与群落光照水平和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著群落显著降低加拿大一枝黄花密度(P0.05),白茅群落还显著降低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生长(P0.05)。(2)土著群落降低了群落冠层光照水平,土著群落冠层中部光合有效辐射低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单优群落。白茅群落和荻群落盖度显著高于芦苇群落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P0.05),冠层高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荻、芦苇、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白茅;加拿大一枝黄花株高与其邻株株高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3)土著群落土壤肥力低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单优群落,白茅群落土壤肥力最低,但多数指标与芦苇群落和荻群落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遮光可能是土著群落抑制加拿大一枝黄花早期入侵的主要机制,而较低的土壤肥力水平可能与光竞争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土著群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的抑制。通过筛选和培育那些能同时降低群落光照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土著群落可有效抑制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  相似文献   
93.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研究堆肥污泥对两个杨树品种[凌丰三号(Populus×euramaricanacl.‘Lingfeng 3’)和欧美杨108号(Populus×euramericana‘Guariento’)]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及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生长季(污泥施用后的4周、9周、16周和21周)动态变化的影响,分别设置低量污泥(15 t hm-2,LS)、中量污泥(30 t hm-2,MS)、高量污泥(60 t hm-2,HS)和对照(不施污泥,CK)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堆肥污泥对2个杨树品种幼苗叶片的SOD、POD及CAT活性的影响在不同生长季均为显著,其中POD活性普遍有所降低,SOD活性基本呈现降低趋势,而CAT活性则因不同品种、污泥用量和生长季而异。施用堆肥污泥对两个品种叶片Pro含量的影响除了污泥施用前期(4周后)外,其他生长季均为显著。污泥对2个品种叶片的膜质过氧化的影响在不同生长季有所差异,在4周和21周后的影响均显著,而在9周和16周后的影响均不显著,并且在污泥施用前、中期(即4周和16周后),叶片的MDA含量基本呈现增加趋势,而在21周后MDA含量则普遍有所降低。由此说明,杨树幼苗对污泥施用有一个适应过程,但因品种和污泥用量而异。  相似文献   
94.
施用城市污泥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污泥的合理处置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因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有效营养成分,对土壤改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污泥的土地利用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处置方式。鉴于此,本文就国内外施用城市污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施用污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其改良作用因污泥类型而异。污泥对土壤重金属的积累有所影响,特别是在酸雨频发地区或者长期施用污泥,可能会带来重金属Gu污染的环境风险。污泥普遍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譬如土壤淀粉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但污泥施用过量或时间延长,则会抑制多酚氧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而污泥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则不大。污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短期内有积极的影响,但长期则有负面作用。施用污泥可导致土壤动物活性的增加,但也会对一些土壤动物产生毒性,譬如异壳介虫属和弹尾目昆虫,而且污泥毒性不仅取决于污泥用量,土壤类型也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和评述,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如下:(1)针对污泥施用后土壤生态系统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和机理进行系统、综合的基础研究;(2)对污泥土地利用进行长期的系统定位试验和环境监测,并对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3)对污泥稳定化处理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5.
2010年12月、2011年1月、2月、3月、5月和8月,利用样带法对珠海市鹤洲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了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种数、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等特征。结果表明,共记录到96种,隶属12目31科66属。鸟类多样性指数(H')进行了计算,12月3.6956,1月3.7685;2月3.6551;3月3.4703;5月3.2437和8月3.1941。该湿地鸟类多样性动态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96.
以无锡市惠山森林公园毛竹林和青山公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内和林缘的小气候日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惠山森林公园与青山公园的相对湿度日变化皆呈先减后增趋势,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相对湿度分别为67.6%、65.6%,林缘相对湿度分别为61.8%、63.4%;温度和综合舒适指数日变化皆呈先增后减趋势,也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温度分别为28.2℃、27.5℃,林缘分别为29.8℃、28.9℃;林内综合舒适指数分别3.5、3.2,林缘综合舒适指数分别4.8、4.1。2)08:00~17:00林内人体舒适度高于林缘,其他时刻人体舒适度低于林缘。3)与密度较大的惠山森林公园竹林相比,青山公园竹林综合舒适指数降低了0.1~0.7,平均值为0.3,即密度较小的青山公园竹林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最佳,为秋初时节人们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7.
采用旷场实验,通过连续6天的实验观察,分析昆明种小白鼠在不同浓度女贞枝叶挥发气味环境中处理后其行为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女贞枝叶挥发物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影响,以此来客观评价女贞挥发物的保健功能。结果表明:1)处理组小白鼠运动总路程大于对照组,表明女贞挥发物有助于提高小白鼠的兴奋性。2)中央活动路程和站立次数两项指标呈现阶段性变化,探究适应阶段处理组小白鼠的指标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熟悉环境阶段组间差异减小,但处理组的指标数值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表明女贞挥发物有利于促进小白鼠的探究性行为,提高其感知能力、学习和记忆力水平。3)实验过程中处理组小白鼠的粪便粒数始终比对照组少,表明女贞枝叶挥发物有利于缓解小鼠对新环境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98.
分析当前地方高校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对地方高校跳出困境实现持续发展,给出新颖的路径,即准确把握学校的自身定位,服务地方;突出专业特色,凝聚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强化衍生机制;发挥灵活的调整机制,主动适应;努力进行科技创新,新中求变等等.  相似文献   
99.
以郑州市域内1989、2000和2009年的典型城市与农村样地(25 km×25 km)为例,应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以及九项轨迹方差分析方法,对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多尺度上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动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景观聚集强度较高,斑块规模较大,而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在大部分尺度上呈随机或均匀分布,斑块规模较小。(2)随着尺度的增加,城市及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分布状态都由聚集向均匀过渡,但前者过渡较为平缓,而后者在小尺度范围(0~2km)变化速度较快,在较大尺度(3~16 km)上其分布状态的波动较小。(3)1989-2009年,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动态特征有较大差异,并表现出尺度依赖性。城市较小尺度上(0~4 km)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状态表现出聚集-分散的趋势,在较大尺度上(8~14 km)表现出分散-聚集的变化趋势。农村小尺度上(0~4 km)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状态也表现出聚集-分散的趋势,但大尺度(4~16 km)上状态变化很小且没有规律。  相似文献   
100.
选择福州市中心城区3种典型的行道树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CO为交通污染物的示踪气体,分别对绿化带两侧,即道路中央和人行道上CO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道路中央CO浓度与人行道上CO浓度的差值ΔC。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行道树对交通污染物扩散有显著影响。主干道低覆盖度结构,最有利于交通污染物扩散;主干道高覆盖度结构和支路结构,则不利于交通污染物的扩散,使大量污染物涌入人行道,对行人健康构成危害。交通污染物的扩散效果取决于树冠结构,通过对各道路树冠结构的研究发现,疏透度与覆盖度均较小时,扩散效果最好;疏透度较大、覆盖度也较大时,扩散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