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8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71.
通过模拟研究满江红(Azolla imbricate)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磷浓度下的生长状况,了解洱海满江红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中磷吸收的最佳温度和最佳磷浓度。结果表明,满江红在10~30℃均能正常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满江红植物组织中的氮磷浓度及植物的相对生长率随着水中磷浓度升高而增加,其组织中的氮磷浓度在水温25℃时达到最高。表明满江红对水体中的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但受到水温和水中磷浓度的交互影响,即随着水中磷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对水中磷的吸收量均增多但吸收率下降;满江红对水中磷吸收的最佳条件为水温25℃、磷浓度为0.075 mgL。  相似文献   
72.
20世纪90年代外来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中国,威胁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现已在河北省8个地级市、天津市、河南省6个地级市、山东省5个地级市、山西省长治市广泛分布,并呈迅速扩散蔓延趋势,预测黄顶菊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可为阻断其传播和早期预警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黄顶菊在南美洲原产地的分布数据和环境变量构建本土生态位模型,投影至我国并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黄顶菊的潜在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①黄顶菊潜在分布范围涵盖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与黄顶菊实际分布区相比,山东省中部、北京市中南部、辽宁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中部具有较大面积的中-高潜在适生区,黄顶菊在中国尚未达到其最大潜在分布范围,仍有可能继续扩散. ②全球变暖导致黄顶菊潜在适生区明显向北扩张、向南收缩,分布中心由华北中纬度地区向东北高纬度地区迁移. ③综合比对黄顶菊实际分布状况及其在不同气候情景下潜在分布的变化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管控需求,以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为管控单元划定重点管控区、重点监测区和重点预防区,建议在黄顶菊扩散前缘区加强监测阻截力度,逐步消除黄顶菊发生区的生态影响,重点监测其潜在适生分布,抑制其向邻近地区进一步扩散蔓延. 研究显示,黄顶菊在我国仍具有较大的潜在分布空间,全球变暖加剧其向东北高纬度地区迁移,基于黄顶菊的潜在适生区变化趋势制定分级监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防控效率,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73.
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是保障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的科学依据。以银川市灵武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灵武东沟入黄口断面水质达标要求,建立"控制单元划分-水环境问题诊断-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水环境容量核算与分配-污染管控"系统体系,进行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研究区水文、行政区划及污染源分布情况,划分3个控制单元; 2)水环境问题诊断结果显示氮浓度超标严重,枯水期污染物浓度高,工业为主的点源为重点控制污染源; 3)首要超标污染物NH_4~+-N的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单元NH_4~+-N的许可排放量为384. 32 t/a,小于入河排放量,需进行入河排放总量控制; 4)采用污染贡献分析法进行总量分配并基于分配结果提出"污染源系统控制-河道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水量保障与优化-综合监管"的污染减排方案,最终实现了水环境容量体系在研究区的建立与应用。  相似文献   
74.
水土保持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5.12”汶川地震中,茶坪山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严重受损,经过4年时间,其恢复效果及变化趋势如何,是决策者迫切需要的重要信息.利用TM影像,解译了研究小流域2007、2008、2011年地震前后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图.基于GIS和RS,利用RUSLE模型分别计算了3个时段土壤侵蚀量和侵蚀强度.通过对比,分析了水土保持功能恢复效应.结果表明:总面积474.41km2的研究区内,2007年土壤侵蚀总量4.061×105t,2008年土壤侵蚀总量6.997×105t,增加了72.30%.2011年土壤侵蚀总量6.163×105t,相比2008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1.92%,水土保持功能有所恢复.分析发现,地震前后3个年份各侵蚀强度级别的面积都是随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地震破坏及恢复期,土壤侵蚀强度的面积分布格局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75.
不同水深梯度对4种挺水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了水葱(Scirpus validus)、菖蒲(Acorus calamus)、香蒲(Typha orientalis)、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4种常见的挺水植物,研究了静水条件下不同水深梯度(0cm(对照)、30cm(浅水处理)、60cm(深水处理))对4种挺水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结...  相似文献   
76.
为进一步保护成渝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成渝地区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剖析了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成渝地区水环境质量呈逐步改善趋势,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中小河流,特别是跨界河流水质超标频度较高;中小河流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2—6月,说...  相似文献   
77.
浅水湖泊模型PCLake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水湖泊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随着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人们对浅水湖泊也日益关注,并尝试采用不同生态模型对湖泊水质进行预测。PCLake模型是浅水湖泊专用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浅水湖泊污染物的变化。该研究介绍了PCLake模型原理概况,梳理了应用实例。从浅水湖泊的稳态转换研究、气候变化、湖泊管理等领域阐述了PCLake模型的应用研究现状,同时对PCLake模型与CAEDYM模型、LakeWeb模型、MIKE21模型、CE-QUAL-W2模型、WASP模型等常见的湖泊水生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PCLake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浅水湖泊PCLake模型研究领域提供系统参考。  相似文献   
78.
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表述了区域“两山”转化的递进发展阶段,研究建立“两山”转化阶段判定方法对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十分必要.本文以唐山市、南通市和巴马瑶族自治县三个不同类型地区为例,利用阈值识别和滑动t检验探索并总结了“两山”转化阶段的判定方法.结果表明:(1)资源环境损耗随经济增长斜率变缓的转折点是“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向“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阶段转换的判定依据,峰值拐点是转向“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阶段的判定依据.(2)当环境损耗持续下降,生态系统非实物价值凸显,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效显现的判定依据.(3)不同地区实现“两山”转化的路径有差异,东部率先发展地区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西部环境良好但经济落后的地区需要国家生态补偿和先进地区的带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显示,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变化是判定区域“两山”转化阶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9.
有机碳对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清洁地区土壤中w(OC)对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选择2006年春秋季采集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高海拔地区的25个土壤样品,利用GC-HRMS方法测试有机氯污染物的残留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有机氯污染物质量分数与w(OC)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有机氯污染物的质量分数均小于1 ng/g,与世界上其他边远地区的非农业土壤相似;土壤中w(OC)对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有重要影响,分析的10种有机氯污染物质量分数〔以w(OC)校正〕与海拔高度均表现出较好的指数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有机氯污染物的质量分数〔以w(OC)校正〕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冷捕集”效应. 因此,在研究清洁地区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时,以w(OC)进行校正是合理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80.
为实现重点污染企业影响区内土壤重金属来源贡献程度的定量化分析,选取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w(Cd)、w(Hg)、w(As)、w(Pb)、w(Cr);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源解析,并结合地统计空间分析法识别各源的主要影响区域;基于地统计分析结果,运用莫兰指数表征重点污染企业与污染源的空间关系,以探讨不同行业排放的工业废弃物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w(Cd)、w(Hg)、w(As)、w(Pb)、w(Cr)的平均值分别为1.474、0.291、65.165、217.974、66.697 mg/kg,除w(Cr)以外,其余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湖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表明这4种重金属元素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研究区5种重金属元素受4类源影响,其中,自然源是Cr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88.2%,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北部;大气干湿沉降是Hg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80.6%,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东部;采选业的工业废弃物是Cd和Pb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63.2%和65.9%,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部;工业混合源是As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75.1%,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部及中北部.研究显示,莫兰指数与PMF模型的结合运用,一方面可以辅助解析验证PMF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使解析结果更加具体,可为区域企业管理和土壤污染治理决策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