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1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71.
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环境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局部地段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并演变与环境灾害。本文通过对调查研究,对区内洪水、风沙、山地灾害等主要灾种的危害、形成原因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引起重视,加强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2.
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西部地区的青、甘、陕、川、滇、黔、新、藏、宇、桂、内蒙和重庆等12个省区市内都有泥石流分布,已查明的泥石流沟计15500余条,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政府驻地城镇逾百座,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灾害点达23个,泥石流及其灾害是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城市建设、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建设、水利建设,西气和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等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在开发建设中都将要遇到泥石流问题,吸取以往这类建设中抗御泥石流灾害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减轻泥石流灾害和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3.
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预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相对稳定的地貌、地质因素、可能突然发生的地震因素,具有波动特性变化的气象因素和具有双重性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认为,长江上游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6.4万km^2,经过治理后,2050年长江上游可减少土壤侵蚀量8.06亿t,河流年均输沙量减少为3.04亿-4.56亿t。  相似文献   
174.
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满足适用性、完备性、可比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而指标的选取还应在一定的要求下确定。依据上述原则,在泥石流灾情网络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模型,进而对各类灾情评估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出评估泥石流灾情的具体指标和因子。最后建立了以成灾度为目标层,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环境损害为准则层。评估指标和评估因子为指标层的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5.
在地震区滑坡防治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滑坡体自身的稳定安全性可利用其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永久位移直接判断,可见对其地震永久变形的预测至关重要。因此,以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为基础,分别针对平移式和旋转式两种滑坡滑移形式,推导出这两种滑移形式下滑坡体产生永久位移的临界加速度,考虑地震输入能量及结构能量耗散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建立预测地震作用下滑坡永久位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算例表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6.
全球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效应,土壤侵蚀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环境效应之一。选择生态极其脆弱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和雨量站点获取3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降雨量在1981~1990年为降雨量较小年份,1991~2000年为降雨量较大时间段,2001~2005年降雨量开始急剧减少;(2)1987、1995和2005年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7058、8008和7981 t/(hm2〖DK1〗·a),中度侵蚀以上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2%、3383%和3318%,其中极强度侵蚀分别占915%、1281%和1263%;(3)在分布特征上,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小江流域的中下游地段。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1 600~2 800 m),所占的比例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在高海拔区域,极强度侵蚀呈增加趋势;同时,极强度侵蚀集中分布在高坡度段(>35°)上,占其面积的85%以上,且呈持续增加趋势,在中坡度段(15°~35°)上,极强度侵蚀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USLE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侵蚀效应,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7.
李子凹沟和滑脚坡沟是著名高频泥石流沟蒋家沟中游流通段的两条支沟,流域条件极为相似,泥石流暴发频率高,堆积扇发育快。以这两条沟为对象,观察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运动和停积过程,对不同特征的泥石流堆积体进行采样分析,并在每年雨季前后测量堆积扇地形及其纵横断面。对这两条支沟泥石流堆积扇2006~2008年的发育过程、平面形态、纵横剖面、堆积速度等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滑脚坡沟泥石流体颗粒较粗,容重大,泥石流整体堆积,呈垄岗状。李子凹沟泥石流粗大颗粒少,容重小,在扇体上漫流,堆积呈舌状。堆积扇的进一步发育主要靠垄岗状堆积 改道完成。(2)主沟堆积条件下,支沟泥石流堆积扇以淤高为主,且淤高幅度在扇体上下部分布均匀。(3)泥石流堆积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纵比降基本稳定,表现为剖面上发生持续且较为均衡的堆积。横剖面在主沟上游方向的坡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8.
179.
最优加权组合模型在滑坡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最优加权组合理论,以某滑坡的变形监测资料为例,在建立Verhulst模型和趋势曲线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滑坡变形的最优加权组合模型。对各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任何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采用该组合模型是提高滑坡变形预测精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0.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已有的泥石流灾害资料,建立泥石流风险评价体系和实施流程;提出风险评价的定量计算方法;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完成了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灾害的定量风险评价。研究结果与泥石流实际分布和调查资料基本一致,表明所提出的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和防灾减灾管理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