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1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民营水土保持是当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出现的一种新模式。以元谋干热河谷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农户调查资料的分析,确定民营水土保持发展的驱动力因子为农户经济发展水平、农户兼业经济行为、农户家庭劳动力状况、农户经营规模、政府行为5大类,并对5大指标进行细化、量化,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元谋干热河谷区的民营水土保持发展的驱动力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因子是影响民营水土保持发展的第一因子。  相似文献   
192.
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田区域内典型县域尺度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提供参考,为研究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基于2012年农田土壤有机碳分析调查数据,结合GIS和GPS技术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空间格局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土壤类型的0~20 cm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11~426 kg/m2,平均值为266 kg/m2,水田和旱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45和234 kg/m2,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全县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总储量250×109 kg C,紫色土类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为153×109kg C,水稻土次之,有机碳储量0.93×109kg C,两者占据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98%,冲积土和黄壤土类由于面积小,有机碳储量也最低。各土壤类型有机碳储量丰度指数(RI)值都较低,碳存储能力处于中下水平。在县域农田尺度,有机碳空间格局与气候差异、植被类型关系不大,土壤类型空间差异和地形差异是有机碳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3.
贡嘎山地区地表水化学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何晓丽  吴艳宏  周俊  邴海健 《环境科学》2016,37(10):3798-3805
在系统采集贡嘎山地表水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Gibbs图和阴阳离子三角图,分析了贡嘎山地区地表水化学主离子(K~+、Na~+、Ca~(2+)、Mg~(2+)、CO_3~(2-)、HCO_3~-、Cl~-、SO_4~(2-)),)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重金属元素(Cu、Cd、Pb、Zn)和营养元素(N、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对贡嘎山地区地表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贡嘎山地区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TDS)质量浓度均值为103.22 mg·L~(-1),为低矿化度水,全流域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全区水化学主离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风化,但大气降水对东部地区河流的化学离子来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地表水中重金属元素和营养元素的质量浓度总体较低,且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贡嘎山地区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并呈现西部优质,东部良好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但东南坡的部分水体已受到人类影响.  相似文献   
194.
磷(P)是控制水体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元素,了解陆地与水体间P的迁移特征,是了解控制水体生态系统中P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海拔2800 m左右峨眉冷杉林带中一小湖泊——草海子及其流域,通过对流域内土壤、湖泊沉积物中P的形态组成分析,探讨流域内P的形态组成及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草海子流域内土壤成土母质中的磷以Ca-P为主,表层土壤中的磷以Al、Fe结合态为主,占总磷的49%~80%,而湖泊沉积物中Al、Fe结合态P下降到46%左右。在成土作用及植物吸收的过程中P由土壤剖面下部向上迁移,迁移的主要形态为树脂提取态(或称可交换态,R-P),而R-P还是由陆地向水体迁移的主要形态P。土壤的Al、Fe结合态P难以释放转化,因此少有随地表径流迁移向湖泊。  相似文献   
195.
汇总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和洼地、塘库沉积泥沙的~(137)Cs比活度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流域泥沙来源。坡地地面流失轻微的,汇水面积小于0.5 km~2的微小流域,流域产沙主要源于地下流失(裂隙土)和沟岸侵蚀(沟壁土);坡地地面流失强烈的,主要源于坡地地面流失(坡地表层土壤)。地下流失和沟岸侵蚀是小流域和较大流域的主要产沙方式,且有随着流域面积增大,产沙贡献率越高的趋势。由于裂隙土和沟壁土都基本不含~(137)Cs,~(137)Cs单一示踪法不能区分这两种源地土体的产沙贡献率。建议采用多元示踪法,研究流域的泥沙来源。区分裂隙土和沟壁土的产沙贡献率,可考虑尝试磁性法和孢粉法。通过沉积物~(137)Cs断代等方法确定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泥沙淤积量,结合径流小区和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的泥沙截留率,分析河流泥沙输移比。在查明泥沙来源,泥沙输移比和输沙量(或产沙量)的基础上,确定流域泥沙平衡,结合径流研究成果,建立喀斯特流域产沙模型。  相似文献   
196.
从泥沙吸附的角度,探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拦沙对三峡水库溶解性磷负荷的影响。2006年11月在金沙江、长江干流和支流岷江、沱江采集了淤积泥沙和水样,测定了泥沙的全磷、有效磷和磷固定量及水的溶解性磷等指标。岷江和沱江泥沙的有效磷含量远高于金沙江和长江干流,反映了四川盆地支流的磷污染较干流严重;干流泥沙的有效磷含量向下游呈增加和磷固定量向下游呈减少的趋势,反映了干流泥沙沿途不断吸附四川盆地支流汇入干流中的溶解性磷,磷固定能力有所降低。根据金沙江宜宾与长江朱沱泥沙的有效磷含量和磷固定量,金沙江来沙年吸附溶解性磷分别为382和6 885 t,分别相当于朱沱站的26%和468%。溪洛渡水库拦蓄泥沙,金沙江来沙吸附长江干流溶解性磷的量将有所减少。水库投入运行后的前50年,以有效磷含量计,金沙江来沙的磷吸附量占朱沱年溶解性磷总量的比例从26%降至10%;以磷固定量计,从468%降至174%。长江干流进入三峡水库的年溶解性磷总量有可能增加16%~294%。金沙江来沙降低三峡入库磷负荷的实际功能,可能介于有效磷含量和磷固定量的计算值之间,具体值还需开展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7.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 ,存在以土壤退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匮乏这两大生态环境问题。试比较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在土壤水分及特性方面产生的差异 ,研究土壤水分特性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理。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 (云南省 )不同退化程度的燥红土水分特性的对比研究 ,发现退化土壤 PWP(凋萎湿度 )增加 ,而 FC(田间持水量 )和 BCM(毛管联系断裂含水量 )降低 ,使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范围变窄 ;退化土壤的入渗速率减小 ,渗透性减弱 ,在降雨入渗 90 min后 ,未退化燥红土的入渗速率降低 5 4 % ,而退化的燥红变性土却下降了 94 %。因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加快 ,导致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和抗旱性显著减弱。未退化燥红土在有效水的两个蒸发阶段 ,土壤含水量降低速度小于退化燥红土 ,有效水蒸发历时达 82 .5 h,表蚀燥红土仅有 4 5 .9h,同时 ,未退化燥红土的水容量在低吸力阶段高于退化燥红土 ,但在水分蒸发阶段失水比却低于退化燥红土。由于有效含水量的降低 ,退化土壤即使雨季处于水分亏缺时期也超过 4 5 d。以上研究说明土壤水分特性恶化导致或加重了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98.
三峡水库消落带淹水后植物腐烂分解,向水体释放碳、氮养分,可能导致二氧化碳(CO2)、甲烷(CH 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GHGs)排放,消落带可能成为大气GHGs的排放源,但目前植物淹水腐解导致的GHGs排放还缺乏定量研究。选择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inn.) Per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in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的茎叶,开展为期120 d的室内浸泡模拟淹水实验,测定植物残体干重、上覆水的水化学指标和养分浓度并监测其动态变化,同时测定水-气界面GHGs排放速率,旨在查明消落带植物残体淹水后的GHGs排放过程和通量及其植物种间差异。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干重下降较快,随后下降变缓,其中苍耳干重损失最大,狗牙根干重损失最小;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水-气界面的GHGs快速排放,淹水第4~7 d达到峰值,中后期(第30 d起)平稳排放,鬼针草和苍耳淹水后水-气界面GHGs排放速率显著高于狗牙根和水蓼(P<0.05),鬼针草和苍耳淹水后CO 2和CH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狗牙根和水蓼,苍耳、鬼针草和水蓼淹水后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狗牙根,总体而言,狗牙根淹水后GHGs排放量最低;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残体淹水后的CO2和CH 4排放速率随上覆水的DOC浓度升高而增加, N2O排放速率与上覆水的NO-3-N浓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受NO-3-N浓度驱动。同时,植物形态和其碳氮含量影响植物淹水分解速率、进而影响养分释放和GHGs排放。  相似文献   
199.
四川省自然资源丰富。但其开发潜力具有两重性:合理开发,资源可永续利用;不合理开发,会导致资源危机或枯竭。该省石油、煤炭后备资源不足,应引起重视。还就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能源、水源、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的开发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0.
气溶胶通过作为云凝结核(CCN)或冰核(IN)影响云和辐射,是气溶胶气候效应评估中最不确定的因素.针对四川盆地深盆地形气溶胶活化特性的研究对理解独特地形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在成都地区观测的5个过饱和度(0.07%、0.10%、0.20%、0.40%和0.80%)的气溶胶活化特性资料,研究了CCN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0.40%过饱和度下CCN数浓度(NCCN(0.40%))平均值为(2392.7±1267.9) cm-3,远高于沿海地区、山区、干旱地区及清洁城市地区,低于污染城市区.该过饱和度下气溶胶活化率(AR(0.40%))平均为0.19±0.10,远低于污染城市区和全球平均水平.降水和新粒子生成事件(NPF)分别对NCCN的清除和增加起到重要作用.晴天NPF与较强逆温导致各过饱和度下NCCN大于阴天.低过饱和度(0.07%~0.20%)条件下晴天与阴天NCCN日变化呈双峰分布,主要与边界层发展和交通排放有关.高过饱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