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1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Baker提出的非线性破坏准则是一种广义的岩土体强度准则,常规的M-C强度准则、格里菲斯强度准则以及Hoek-Brown强度准则均为其特例。该准则通过大量的三轴试验引入无量纲强度参数A,n和T,其中A为尺度参数用于控制剪切强度的大小;n为准则曲线的次数用于控制曲率;T为转换参数用于控制准则曲线与σ轴的位置,并反映其无量纲拉伸强度。以Baker非线性强度准则为基础,以极限分析上限法为工具,采用"切线法"思想研究了静、动荷载下边坡的稳定性,将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转化为含多变量的数学优化问题,并给出其最优解。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了非线性强度参数对边坡稳定系数与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稳定系数随无量纲参数A,T的增大而增大;边坡屈服加速度系数随坡高、坡角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72.
土地功能视角下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耕地 粮食 人口”这一思路而展开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单一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社会发展实际。从土地功能视角出发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新体系:基于土地粮食视角的人口承载力、基于建设用地视角的人口承载力、基于土地经济关系视角的人口承载力。首次将土地经济关系引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利用不同土地类型与国民经济部门的关系进行人口测算,可以真实反映当今经济社会下人口承载的实际状态。以攀枝花市、六盘水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仅从本区域评价结果来看,原有传统的土地粮食人口承载能力在此次评价中并不构成最大限制因素,而是建设用地或者土地经济关系等因素决定了人口承载力,这也证明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相对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3.
长江上游地区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长江上游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库,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采用EPIC模型计算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采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各亚类的可蚀性K值,将其链接至长江上游土壤图的属性表,得到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图,进而探讨土壤可蚀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以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三峡库区区域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四川盆地地区;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谷地;平均K值为0239 0,最大值041,最小值007土壤可蚀性高低与土壤侵蚀强度、海拔高度和坡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74.
通过对潍坊市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小流域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了现阶段开展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与对策.全面总结了潍坊市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山丘区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5.
选择贵州省具有典型贫困山区特征的六盘水市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分析空间承载量、社会承载量、经济承载量三大要素的主要影响因子,定量分析了六盘水市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表明,六盘水市六大风景区的空间日容量为3.4万人/d,社会环境容量为1.37万人/d,经济环境容量为1.59万人/d,总旅游环境承载量为501万人/年。社会承载容量成为制约喀斯特景区发展并限制接待游客容量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游客对该景区认知少,部分景点由于地势险恶或资金投入少等还未开放和宣传,交通不发达,景区内的可达面积开发较小。本研究可为深层次推进旅游业的经济拉动效应和环境优化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6.
框架预应力锚索在滑坡加固中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现阶段预应力锚索框架在滑坡加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选取试验工点,对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下土压力、框架内力及预应力损失情况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揭示了内力分布规律,为预应力锚索加固滑坡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77.
从泥沙吸附的角度,探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拦沙对三峡水库溶解性磷负荷的影响。2006年11月在金沙江、长江干流和支流岷江、沱江采集了淤积泥沙和水样,测定了泥沙的全磷、有效磷和磷固定量及水的溶解性磷等指标。岷江和沱江泥沙的有效磷含量远高于金沙江和长江干流,反映了四川盆地支流的磷污染较干流严重;干流泥沙的有效磷含量向下游呈增加和磷固定量向下游呈减少的趋势,反映了干流泥沙沿途不断吸附四川盆地支流汇入干流中的溶解性磷,磷固定能力有所降低。根据金沙江宜宾与长江朱沱泥沙的有效磷含量和磷固定量,金沙江来沙年吸附溶解性磷分别为382和6 885 t,分别相当于朱沱站的26%和468%。溪洛渡水库拦蓄泥沙,金沙江来沙吸附长江干流溶解性磷的量将有所减少。水库投入运行后的前50年,以有效磷含量计,金沙江来沙的磷吸附量占朱沱年溶解性磷总量的比例从26%降至10%;以磷固定量计,从468%降至174%。长江干流进入三峡水库的年溶解性磷总量有可能增加16%~294%。金沙江来沙降低三峡入库磷负荷的实际功能,可能介于有效磷含量和磷固定量的计算值之间,具体值还需开展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78.
紫色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洪抗旱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科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历年有关资料为基础,对农林复合系统的调洪抗旱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AAS)的年均径流量为非农林复合系统(NAAS)的1/2,洪峰模数相对后者降低63%,说明AAS系统对削减流域径流、洪峰及防洪有明显的效果,并对提高高台位旱地土壤水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夏季(即雨季)最为明显,ASS的土壤含水量为NAAS的2倍。同时,还阐明了树林耗水并不与农作物相冲突,前者系主要消耗土壤耕层以下的水分。  相似文献   
379.
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以硬叶阔叶栎类为主的原始植被类型已基本消失, 而出现大面积以禾草草类为主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为:①河谷区干旱化程度加剧,土壤凋萎温度(PWP)长达7~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②河流泥沙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如元谋龙川江中游水文60、70和80年代泥沙量分别为3.81、5.32和6.65 kg/m3;③冲沟溯源侵蚀速度加快,如元谋地层上发育的冲沟 ,年均溯源侵蚀速度50 cm左右最大达200 cm,沟谷密度一般为3~5 km/km2;④典型地区裸岩化和石漠化劣地面积达10%~15%.由于植被生存系统退化引起土壤凋萎温度时间增长成为本区生态系统恢复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退化生存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在于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根据现有土壤和母质的残存情况,提出自然恢复、重建和改建等建设新的生态系统的途径.  相似文献   
380.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难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以硬叶阔叶栎类为主的原始植被类型已基本消失,而出现大面积以禾草草类为主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为:(1)河谷区干旱化程度加剧,土壤凋萎湿度(PWP)长达7~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2)河流泌沙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如元谋龙海上江中游不文站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