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5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北京市通州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北京市通州地区河流沟渠上设立23个采样点,于2005年7月、10月、12月和2006年3月分四次采集水样.采用SPE-GC-MS内标定量分析方法,检测了水体中16种美国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通州地区河流水体∑PAHs全年浓度范围为87-1889ng·l-1,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南部的凉水河/凤港减河、凤河高于中部的通惠河/北运河/沟渠,北部的潮白河相对较低.16种PAHs以二/三环为主,所占比例将近90%.  相似文献   
42.
LAS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PAHs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LAS改变了PAHs在土水体系中的吸附/解吸平衡,吸附态LAS可提高土壤对PAHs的吸附,而溶解态LAS则增加了PAHs的表观溶解度,这2种作用的综合结果改变了PAHs在土水体系中的吸附系数.因此,文中用表观吸附系数来描述PAHs在土壤-水-LAS体系中的综合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43.
混合溶剂解吸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水溶性有机溶剂乙醇、正丙醇、丙酮、已戊醇和水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解吸效果,结果综合实验效果、安全性和经济等因素,主要采用了乙醇和戊醇作为混合试剂的主要成分。对比了乙醇、戊醇和水不同配比的混合试剂对土壤的解吸效果,最终选用混合试剂(5%戊醇+20%水+75%乙醇)研究污染土壤中PAHs的解吸行为,分别进行了解吸动力实验、分阶段解吸实验和pH值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PAHs的解吸是一个快速反应,5h基本达到解吸平衡,高环物质(4~6环PAHs)比低环物质(2~3环PAHs)的解吸速率慢。分步解吸率表明,随着环数的增加,第一步解吸率逐渐降低,第二、三步的解吸率则逐渐增大,第二、三步的解吸作用对高环PAHs更为明显。pH值对混合溶剂解吸土壤中PAHs有显著影响,pH值在5 5~7之间时,对土壤中PAHs的解吸影响最明显,碱性环境(pH>7)有利于土壤中PAHs的解吸,酸性环境则不利于解吸实验的进行。  相似文献   
44.
通过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间北京市东南郊3个采样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对北京市东南郊大气TSP中的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解析.4个季节中16种多环芳烃组分比例变化反映出各个季节PAHs来源的变化;各方向风频数与PAHs浓度的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内PAHs浓度与西北方向的污染来源贡献密切相关;利用比值法进行源解析,发现研究区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此外机动车和焦炉源也可以识别出来;应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出3个采样点各PAHs源的相对贡献率.  相似文献   
45.
环渤海西部地区表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加速溶剂提取和GC-MS分析技术,测定了采自环渤海西部地区302个表层土壤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果表明,区域表土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浓度范围为(546±854)ng·g-1.16种多环芳烃表现出典型的土壤谱分布形式,即三、四环化合物含量较高.高浓度样点多分布在京、津、唐地区,河北省西部包括邯郸西部、邢台西部、石家庄西部、张家口南部,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和淄博;而浓度低值点-般位于河北省北部包括张家口和承德北部地区以及山东西北部的冲积平原地带.这些分布特征与区域排放源分布相关.低分子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浓度变异幅度小于高分子量组份.  相似文献   
46.
天然土壤中菲的解吸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取天然土壤样品,以菲作为代表性污染物,利用批量吸附-解吸实验考察不同初始浓度、不同吸附时间条件下菲解吸行为的滞后性特征.实验数据采用Freundlich方程式拟合,并由基于热力学的TII指数表征.结果表明,天然土壤吸持菲的比例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土壤多次解吸过程中,每次释放菲的比例随其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解吸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吸附过程的拟合指数n大于解吸过程的对应值,并随初始固相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天然土壤吸附-解吸过程的滞后性特征表现为初始固相浓度越高,TII值越接近0,滞后性越弱;反之,则TII值越接近1,滞后性越强.另外,吸附平衡时间30 d对应的n值小于5 d的,而两者的TII值随初始浓度增高则呈现降低趋势.就同一浓度而言,吸附平衡30 d所对应的TII值高于5 d的.  相似文献   
47.
北京东南郊大气TSP中多环芳烃浓度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2005-03~2006-01北京市东南郊3个采样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TSP以及TSP中16种PAHs的浓度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研究区内16种PAHs浓度总和的范围在0.29~1?184.48 ng/m3之间,均值为239.44 ng/m3;分别用气象参数(温度、风速、气压、相对湿度)和大气API指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与PAHs浓度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SO2的API指数与PAHs浓度相关显著,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PAHs对气象参数和大气API指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16PAHs=572.56-23.18t和∑16PAHs=5.99 SO2,可以利用温度和SO2的API指数对PAHs浓度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48.
研究了遵义红土吸附砷对其动电电位的影响 ,从砷酸根浓度和体系pH对红土动电电位影响的角度作了探讨 ,结果表明 ,砷酸根离子浓度越大 ,Zata电位下降幅度越大 ,Zata电位也越低 ;随着体系pH的升高 ,氧化铁胶体动电电位逐渐下降 ,甚至改变了表面电位的符号。由此得出了红土吸附砷属于专性吸附的结论。  相似文献   
49.
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量化分析发展,是土壤DDT残留时间研究的必然趋势。初步探讨了土壤中DDT残留时间的定量表征,设计出归一化的DDT残留时间指数(NRTI)作为定量表征土壤DDT残留时间的方法之一。根据对天津土壤中残留DDT的采样监测结果的计算和分析,发现NRTI在表征DDT的残留时间问题上,相对于传统方法有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50.
1995~2000年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利用1995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0000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7.1中文版对河西走廊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来,河西走廊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①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和总边缘长度基本呈增加之势,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加;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有明显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都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③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地处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嘉(峪关)地区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和草地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走廊中段的张掖市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走廊东段的武(威)金(昌)地区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