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350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41.
中国北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研究资料,揭示中国氮肥用量在地区之间和作物之间分配的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和城郊地区氮肥施用量远高于西北部地区,经济作物远高于粮食作物,氮肥短缺和过量施用并存。中国北方某些地区土壤剖面硝态氯的大量累积对水体环境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由于大田作物获得较高产量的“平均适宜施氮量(N150—180kg/hm^2)”与氮素环境安全指标尚有一定距离,中国完全可以实现水体环境安全和农业高产优质的双重目标。氮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不合理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的。因此,中国应制定施肥技术标准和法规,鼓励农民降低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地下水田间取样分析 ,主要对河北省藁城市蔬菜种植区的化肥施用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1年藁城市蔬菜种植区化肥施用纯量为 1 4 0 8.6kg·hm-2 ,其中氮肥施用纯量为 84 0 .8kg·hm-2 ;藁城市各蔬菜种植模式下氮肥施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棚 >温室 >中棚 >小棚 >地膜 >露地 ;温室、中棚和露地蔬菜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最高值出现在 8月 ,而地膜蔬菜区则在 1 1月 ;各蔬菜种植模式对地下水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地膜 >中棚 >温室 >露地 ,影响因素主要有密集度、种植模式、种植年限、氮肥施用量和土壤质地等。  相似文献   
143.
对评价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 2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阐述了这 2种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案例分析可知 :森林资源环境效果评价法获得的评价值大 ,而意愿调查法的评价值小 ,并说明了导致这 2种方法评价值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4.
填闲作物防治菜田土壤硝酸盐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通过调整蔬菜生产的轮作结构,运用生物修复的原理,引入适宜的深根系填闲作物对深层土壤硝酸盐吸收利用,以避免硝酸盐进一步淋失,提高氮素的利用率的可行性。填闲作物应选择生长迅速、生物量大、氮素累积能力强的作物,在考虑填闲作物防治硝酸盐淋溶的同时,要兼顾其经济利用价值,并指出结合深根系的填闲作物进行合理轮作是蔬菜安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5.
磷酸铵镁沉淀法脱氨机理、应用及沉淀剂循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铵根离子可以和镁盐、磷酸根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成磷酸铵镁沉淀,利用这一反应可以去除水中的氨氮。本文从磷酸铵镁的性质、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及沉淀剂循环利用等方面,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对今后该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6.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选用经田间,土壤试验对N反应有典型差异的玉米自交系478,H21,Wu312,Zong31,Baici,在4个供氮水平下(0.04,0.4,2和4nmol/L),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极低N胁迫条件下(0.04mmol/L),总干重的基因型差异是由根系,地上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高N下,总干重是由地上部的差异所决定的(表1),极低供N条件下,4578的总干重最大,且有较高的氮效率,Wu312,Zong31相对较低,478相对较高的氮效率主要来源于吸收效率的差异。该基因型在低N下总吸氮量最高,H21居中,Baici,Zong31相对较低,478相对较高的氮效率主要来源于吸收效率的差异。该基因型在低N下总吸氮量最高,H21居中,Baici,Zong31,Wu312相对较低(图1),吸收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根系全N量的不同所致(图3),而根系全N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根系大小不同(表1),在极低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全氮量的变幅比地上部高出28.1%,高N下(4mmol/L),全N量的变幅比地上部高出15.4%(图2,图3),在0.04mmol/L下,478与Wu312,Zong31的利用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2)。  相似文献   
147.
大肠杆菌对赤子爱胜蚓体表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实验动物,研究了细菌诱导(浸浴诱导和注射诱导)对蚯蚓体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细菌浸浴4h的实验组、用细菌注射4h的实验组及对照组蚯蚓的角质层厚度分别为(0.51±0.03)μm、(0.56±0.02)μm、(0.50±0.01)μm;上角质层突起的高度分别为(0.16±0.02)μm、(0.12±0.01)μm、(0.11±0.01)μm;上角质层游离面中微绒毛的高度分别为(0.18±0.02)μm、(0.11±0.01)μm、(0.11±0.01)μm.统计分析表明,蚯蚓在抵御微生物侵袭过程中,体表角质层中的上角质层突起及上角质层游离面中的微绒毛发挥着重要作用.(2)细菌浸浴4h的实验组、用细菌注射4h实验组及对照组蚯蚓体表的表皮厚度分别为(2.63±0.15)μm、(2.23±0.06)μm、(1.97±0.15)μm;表皮中小颗粒蛋白细胞的颗粒直径分别为(0.38±0.04)μm、(0.26±0.02)μm、(0.24±0.02)μm;大颗粒粘液细胞的颗粒直径分别为(0.50±0.04)μm、(0.26±0.03)μm、(0.21±0.02)μm;网状粘液细胞的直径分别为(0.93±0.06)μm、(0.63±0.06)μm、(0.28±0.03)μm.统计分析表明,蚯蚓在抵御微生物侵袭的过程中,表皮中的腺细胞(小颗粒蛋白细胞、大颗粒粘液细胞及网状粘液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图4表2参17  相似文献   
148.
柠檬酸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及对作物吸收Fe、P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pH值是影响石灰性土壤Fe、Zn、Mn等微量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利用土壤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柠檬酸溶液对石灰性土壤的pH值以及对P、Fe、Mn、Zn等元素的活化效应。结果表明,浓度高于0.001mol/L的柠檬酸溶液培养土壤,可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效P、Fe、Mn、Zn等元素的质量分数。培养24h后,P、Fe、Mn、Zn等有效养分质量分数最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效养分的质量分数下降,活化效果减弱,土壤表现出一定的钝化效应。利用盆栽模拟滴灌施肥条件,柠檬酸溶液处理可显著促进花生、菜豆植株的生长,叶片SPAD读数增加,并提高植株对P、Fe元素的吸收量,因此滴灌施肥条件下,可考虑使用柠檬酸增加石灰性土壤根区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9.
Bt作物杀虫蛋白在农田土壤中残留动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转Bt作物释放的杀虫蛋白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重点阐述了:①土壤中Bt毒素蛋白的检测方法;②Bt毒素在土壤中残留、富集与降解动态;③Bt毒素蛋白与土壤中具有表面活性颗粒的吸附结合规律;④土壤中Bt毒素的杀虫活性.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物释放到土壤中的Bt毒素蛋白迅速与土壤中具有表面活性的颗粒吸附并紧密结合,降低生物降解,但结合后的Bt毒素结构没有改变,致使毒素蛋白在土壤中长期滞留并保持其杀虫活性,可能会对土壤中非靶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评价转Bt作物释放的Bt毒素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风险迫在眉睫.参50  相似文献   
150.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和无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栗钙土是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和锡林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栗钙土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旨在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储量和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与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有两种类型:高—低—(高)—(低)型和低—高—(低)—(高)型,后者可能是由于土壤侵蚀引起的碳酸盐再分布所形成的。100cm深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8.48kg·m-2,退耕地>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100cm的43%左右;而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平均值为7.10kg·m-2,退耕地>典型草原>耕地>干旱半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下层土壤,50~100cm无机碳密度为0~100cm的58%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