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河流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和不同底泥污染物浓度,对底泥中TN、NH_3-N、TP和COD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扰动强度增加了TN和COD的释放通量,缩短了TP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底泥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平衡释放量的相关性较弱,仅TN的平衡释放量与底泥浓度的拟合关系较好(最大R~2为0. 798)。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污染预警是目前国内外水文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污染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整套预警体系的关键环节。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下水污染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总体分为定义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方法四大类。最后阐述了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在地下水污染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未来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3.
马晋  何鹏  杨庆  王嘉瑜  蒲生彦 《环境工程》2019,37(10):211-215
开展地下水污染预警工作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措施。进行地下水污染预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可为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以北京市平谷区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2010—2017年39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的主要水质指标监测数据,开展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研究。首先运用逻辑回归建立地下水污染预测概率模型,各含水层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超过90%。其次运用逐步回归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等级评估模型,并据此确定预警等级指数范围。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有机污染源识别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地下水有机污染点多面广、污染源不清、治理难度大,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威胁,是地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关键.以典型污染场地为例开展有机污染源辨识研究,建立地下水有机污染源识别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源的识别.在掌握污染场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从大量地下水分析化验数据中,确定污染场地特征污染物为四氯化碳,建立污染场地溶质运移模型,并结合单体同位素技术,通过模型反演和同位素溯源,确定了典型场地有机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现状,并对识别出的潜在污染源进行调查和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辨识出的两个历史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浓度分布结果可靠,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变异系数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系统可以分为6个子系统.由于各子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程度也不同.为评价人类活动对各子系统的影响,以2011年9月地下水样品数据做基础,选取水质相对较差的第一和第二含水层组为评价层位,考虑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氨氮等13项人为活动影响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及参考国标确定各指标评价分值的方法,叠加计算各水样的综合分值,评价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状况.以地下水子系统为评价单元,以各类型水质分区为评价要素,对比分析各子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评价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第一含水层组的影响大于第二含水层组,永定河地下水子系统和潮白河地下水子系统受影响大于其他地下水子系统.  相似文献   
16.
产业的聚集发展已经成为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但是我国大多数环境产业聚集发展缓慢,长期停留在较低层次,本文在阐述我国环境产业聚集现状的基础上,从宏观产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和微观产业内在基础两个角度分析我国环境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环境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我国环境产业聚集升级和转型的一条新途径,并就推动环境产业集群发展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典型场地四氯化碳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某污染场地为研究区域,采集了场地内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4个类别共196个样品.分析了25项挥发性有机物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超标污染物的污染来源,最后,应用美国环保局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场地超标污染物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场地超标污染物仅为四氯化碳;主要赋存于地下水中,其污染晕的平面分布与地...  相似文献   
18.
江岳  林健  王晓红 《地球与环境》2011,39(4):592-596
四氯化碳(CT)在地下水中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POPs),工业污水和残留在土壤中的CT一旦进入地下含水层,会长期影响人类的用水安全。了解土壤对CT的去除效能,以及CT在地层中的迁移规律,可以为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提供依据。为了研究CT在不同岩性地层中的运移规律,通过批量振荡平衡实验,对CT在地层中的吸附...  相似文献   
19.
溶质迁移模型在地下水有机污染源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现场调查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借助RT3D(reactive transport in 3-dimensions),对我国北方某城市局部地区地下水中的四氯乙烯(PCE)和三氯乙烯(TCE)污染来源进行了识别,对污染输入强度进行了反演,并利用Matlab中的Stepwise函数,对影响污染物输入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中的PCE和TCE主要来源于区内使用有机溶剂的工厂和企业.地下水中的PCE和TCE存在天然衰减,在173天中,3个点的PCE浓度分别衰减了93.15%、61.70%和61.00%;TCE分别为70.05%、73.66%和63.66%.通过模拟识别出的4个点状污染源在模拟期间共向含水层中输入0.910 6kg PCE和95.693 8 kg TCE.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气降水与包气带厚度是有机物输入地下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5 cm深的包气带中PCE和TCE浓度介于0~5 mg.kg-1之间.以上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中PCE和TCE来源于地表释放的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一部分在向下迁移过程中自然衰减了,一部分进入包气带,然后又进入了含水层.由于本区第四系以砂卵砾石为主,所以大气降水促进了PCE和TCE向含水层的迁移.  相似文献   
20.
含硫天然气泄漏扩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扩散过程,它受复杂地形空间、不同风向、风速等各种条件的影响。为此,采用可行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这一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根据龙岗001-81井含硫天然气泄漏扩散事故现场,利用ArcGIS软件提取该井周围2 500 m范围内的地形数据建立计算域物理模型,模拟了在多种工况下(不同地形、风向、风速)含硫天然气的扩散规律,对扩散结果进行规律性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