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20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4 毫秒
81.
湖泊底泥中磷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特征——以长春南湖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长春南湖表层底泥为例,利用SMT法提取不同形态的磷,探索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底泥中TP以IP为主(占TP质量分数66.53%以上),OP次之;IP以Fe/Al P为主(占IP质量分数在53.55%以上),Ca-P次之.其中Fe/A-P和OP为活性磷组分(占TP质量分数在65.55%以上),易于释放到水体中,是水体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值得引起关注.就底泥中各形态P的时空分布而言,空间上有从四周向湖心减小的趋势,其中,西北、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带磷质量比较大;时间上,随时间波动,无明显一致性规律,其中,荷花池各形态磷的质量比最大值出现在9月,南湖大桥下各形态磷的质量比最大值出现在8月.究其原因,上述规律受气候和人为因素控制.研究成果为防治富营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氨氮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主要研究氨氮在土壤中吸附/解吸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氨氮吸附/解吸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氨氮的吸附和解吸基本都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对氨氮热力学的研究发现,氨氮的吸附等温式既不符合Langmuir,也不符合Freundlich。我们考察吸附剂大小、吸附剂含量、pH值、温度的因素对氨氮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研究发现,粒度越小,pH值越大、温度越低,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能力越强,而土壤和溶液的最佳配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此外,通过对温度的考察发现,土壤对氨氮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83.
本试验选用了水解酸化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山梨酸生产废水进行处理.探讨了厌氧污泥和好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条件;考察了温度、pH以及HRT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优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84.
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生物处理新工艺技术,Biofly工艺具有生物净化和过滤双重功效,填料负荷高达4.0~8.5kgBOD/(m3·d),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2.5h,气水比(1~2)∶1,对有机物和氮磷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85.
镉和酚对多刺裸腹蚤的联合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镉和酚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对环境和人类有着严重的危害。为了研究这两种物质对水生生物的作用,本文在研究了镉和酚两种单一因子对多刺裸腹蚤急性毒性作用基础上,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锟对多刺裸腹蚤24h的LC50为0.042mg/L,苯酚对多刺裸腹蚤24h的LC50为0.044mg/L。苯酚和镉对多刺裸腹蚤的联合毒性为小于相加作用,既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6.
顶部通风在渗滤液循环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实验,对顶部木屑层通风和添加活性污泥实现渗滤液循环原位脱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纯的渗滤液循环,在垃圾体顶部添加的木屑层中通风可以有效地解决渗滤液循环中NH 4-N的积累问题,NH 4-N的去除率达到77 83%,同时也将CODCr去除率提高了14.46%;在木屑层中加入活性污泥并通风不仅通过提高反应体系内的C/N比改善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还向反应体系内引入了微生物,相比于顶部木屑层通风的渗滤液循环,其NH 4-N的去除率提高了13.73%,CODCr的去除率提高了10.64%.  相似文献   
87.
对蒸汽驱采废水回用高压锅炉给水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的工艺组合流程对蒸汽驱采废水回用高压锅炉给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蒸汽驱采废水回用高压锅炉给水处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提出推荐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88.
混凝法处理油田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油污水的处理多以回注地下作为处理目标。然而随着油田产生的含油污水日益增多,仅回注地下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大量处理后的水不得不向地表水体排放。研究了如何处理含油污水并使之达到排放标准。采用PAC、Al2(SO4)3、PAM等絮凝剂对油田含油污水进行混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AC与PAM复配比单独使用处理效果更好,尤其对COD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混凝后含油污水再经过过滤吸附处理,完全可以达到GB8978—1996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9.
室内模拟研究了太湖普遍存在的浮游藻类蓝藻(铜绿微囊藻)和绿藻(四尾栅藻)在不同光照和通气条件下的生长过程,以及该过程对水体理化性质以及水-沉积物界面磷交换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光照:2500lx;温度:27℃),蓝藻(铜绿微囊藻)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成为水体中优势藻类.铜绿微囊藻在通空气和通氮气条件下均可以生长繁殖,在通氮气条件下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但达到的最大生物量远高于通空气条件.实验过程中,上覆水可溶性无机磷(DIP)浓度的变化为:无光环境>有光环境,通氮气环境>通空气环境,这种变化与有无藻类生长过程密切有关.有光条件下,藻类生长对磷的需求刺激了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AAP)的释放,同时也刺激了沉积物各种不同形态磷之间的相互转化.通氮气条件下,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以Fe-P为主,Ca-P含量有所提高;通空气条件,Fe-P含量变化不大,Ca-P在有光组略有下降,但无光组变化不大;各试验组中有机磷和残渣磷的变化量基本相同;各试验组TP含量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0.
多环芳烃菲(PHEs)在含水层砂土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多环芳烃菲(PHEs)在4种不同粒径的含水层砂土中的吸附规律及其吸附速率线性方程,探讨了离子强度和pH等因素对菲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说砂土对菲的吸附量都很小;直径在0.15~0.25mm范围内的砂土对菲的吸附效果最好、速率最快;含水层的离子强度越大、pH越大,砂土对菲的吸附量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