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32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635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18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采用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为实验装置,探讨了利用新型发酵产氢菌R3的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情况.实验表明,维持反应器内pH在4.5左右、COD启动值为6000 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8 h等条件,可在30 d内完成反应器内菌种对环境的适应并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此时系统氧化还原电位(HRT)稳定在-400mV左右.系统内的液相末端发酵产物中乙醇含量最大,占发酵产物总含量的65%,乙醇和乙酸所占比例为95%,系统呈现明显的乙醇型发酵特性.启动和运行阶段的积累产氢量为399.33 L,最大产氢量达15768.8 mL·d-1,最大氢气产率为49.94%.有机氮源可被微生物利用而无机氮源对产氢并无太大影响.使用有机氮源和磷源时积累产气量、积累产氢量和发酵液相末端产物与空白对照相比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22.
树脂负载Fe3+/Cu2+多相类芬顿降解染料橙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制备了新型多相类Fenton催化剂(Fe3+cu2+)/R(Fe3+和cu2+同时负载于离子交换树脂),以橙黄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初始过氧化氢浓度、橙黄Ⅳ浓度、催化剂量、初始pH值及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该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Fe3++Cu2+)/R与Fe3+/R相比表现出更好的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活性,使橙黄Ⅳ的降解率提高10%;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橙黄Ⅳ的反应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活化能为10.71 kJ·mol-1;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Fe3+和cu2+在树脂表面负载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同时,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cu2+的掺杂能有效地促进OH·的产生;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存在高价态铁物种.因此,在该体系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种是OH·和高价态铁同时共存.  相似文献   
123.
根据太湖地区1/4°×1/6°经纬度网格的地表特征及α-HCH施用量,建立了一个基于同精度网格系统, 包含迁移和传输2个模块的质量平衡模型. 迁移模块使用逸度方法描述α-HCH在每一个网格的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过程,传输模块使用拉格朗日方法描述α-HCH在不同网格间的大气平流和水体径流. 模型模拟了α-HCH在研究区域开始施用至今(1952~2007年) α-HCH在5类4层土壤、气、水和底泥23个环境相中的积累、迁移和残留情况. 模拟值与实测α-HCH浓度对比验证表明两者吻合得很好. 环境温度是影响α-HCH在各环境介质中浓度的最重要因素. 模拟结果表明,在α-HCH使用时期,在土壤中的年积累趋势约为年使用量趋势的5.7%; 在停止使用后,其减少趋势为积累趋势的50%. 在α-HCH使用期间,太湖流域α-HCH的年使用量与其水-气界面沉积通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土-气界面通量则无显著相关性. α-HCH停止使用后,太湖流域水-气界面通量表现为向大气的挥发,且自1985年其年挥发通量大于土-气挥发通量. 底泥是α-HCH水-气界面挥发的主要补给源. 2007年太湖流域内α-HCH大气浓度普遍高于流域外大气浓度. 整个模拟时段α-HCH的主要输出途径是流出太湖地区,且以大气平流为主;其次的减少途径是在环境介质中的降解,其中土壤降解量占绝大部分. 2007年环境中残留的α-HCH为总使用量的0.005%,以土壤残留量为主,其次是底泥.  相似文献   
124.
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对哈尔滨市近年来SO2、NO2和PM10年均浓度变化趋势分析,并对城市总人口与经济、产业结构、民用汽车保有量和能源状况五个城市发展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及相关性.结果表明:浓度变化趋势是SO2明显上升;NO2缓慢上升;PM10整体明显下降,但在2013年点突增至了0.119 mg/m3.SO2与NO2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经统计,哈尔滨人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较为缓慢,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增加并未对NO2浓度影响显著,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虽然能源强度提升,但也存在着煤质、散煤的问题.哈尔滨市各城市发展因素与污染物浓度关联度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5.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和开发,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不断的对城市湿地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了松北区湿地水环境的破坏。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松北区城市湿地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可知松北湿地污染特点是以万宝镇为起点,沿河流为轴,靠水流内外扩散、自然分解和水体自净作用使松北湿地的水质从远及近逐渐改善,这对保护湿地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腐蚀电池-Fenton处理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庆良  卜琳  杨俊晨  王琨 《环境科学》2011,32(8):2378-2384
为了研究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腐蚀电池-Fenton(CCF)深度处理过程中的去除特性,采用XAD-8和XAD-4树脂将DOM分成5种组分(亲水性有机物HPI、疏水性有机酸HPO-A、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并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对各组分的降解...  相似文献   
127.
西安城区秋季大气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估西安大气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程度,2008年8~10月,利用大流量主动采样器采集了西安城区气态和颗粒态大气样品.分别利用GC-MS和GC/ECD对低溴PBDEs和BDE-209进行分析,12种PBDEs的总浓度(气相+颗粒相)范围为37.43~620.30 pg/m3,平均值为216.28 pg/m...  相似文献   
128.
何延青  吴永强  刘俊良  马放 《环境工程》2004,22(4):60-61,65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筛选、驯化出能够去除水中微污染有机物的工程菌 ,并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将其人工固定化 ,然后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通过对高锰酸盐指数的连续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 :工程菌人工固定化形成的生物活性炭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去除率较高 ,并且稳定 ,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平均 4 0 % ;出水高锰酸盐指数 <2 5mg L ,浊度 <1 0NTU ,细菌总数 <10 0cfu mL ,总大肠菌群未检出。  相似文献   
129.
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乙酸型代谢方式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产酸脱硫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的连续流试验,考察了不同试验阶段硫酸盐去除率和产气量稳定期,液相末端产物中挥发酸组成的变化、乙酸的分布特征、微生物种群组成和种群间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阶段液相末端产物中乙酸的分布比例高达50%~82%,微生物群体呈现特定的乙酸型代谢方式.乙酸型代谢方式本质上是产酸相反应器处理硫酸盐废水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SRB)与产酸菌(AB)建立起生物链式协同代谢关系,并通过非完全氧化型方式分解有机物,从而在末端产物中积累大量乙酸.乙酸型代谢方式的形成取决于利用乙酸的硫酸盐还原菌(ASRB)的竞争能力和它对乙酸的利用能力.乙酸型代谢方式可以为后续产甲烷相反应器提供适宜的底物,对提高硫酸盐废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0.
高锰酸钾净水的氧化副产物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高锰酸钾预氧化条件下 ,对北京京密引水渠水和松花江水进行混凝处理 ,并将原水与出水水样经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 ,以 1997年美国国家环保局 (USEPA)提出的饮用水规程和健康建议为标准 ,初步探讨了高锰酸钾净水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是否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尚未发现高锰酸钾氧化生成USEPA规定的有毒有害副产物 ,并认为其原因可能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方式以及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的吸附作用有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